简单的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4章 道心崩了,深秋山顶风微凉,简单的灰,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完后,我本以为汪子夜会羞恼和我对掐,这样我正好能宣泄心中莫名的烦躁。
可汪子夜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脸上露出疑惑神情,眉头紧皱,一副陷入思索的模样。
很快,她眼中浮现戏谑笑意,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故作平淡地瞥了我一眼,一言不发,径直扭头离去 。
这种不理会的态度,让我好似一拳砸进了棉花堆里,不仅气没能彻底撒出来,心里反而像堵了团乱麻,愈发憋闷。
刘佳满脸疑惑,目光在我和汪子夜之间来回打转,随即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拉着还一脸茫然的田小萌,匆匆追汪子夜去了。
望着三个女生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突然意识到自己情绪来得毫无缘由。
缓了好一会儿,我才满心懊恼,找了个偏僻角落,拨通了刘医生的电话 。
拨通后,听着刘医生一如既往宽和的声音,我才彻底缓平情绪。
在他的宽慰声中,我缓缓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并询问刘医生的看法。
这一次,电话另一边的刘医生沉默了许久才答复:
“从你的描述看来,应该是对方的挑衅行为触发了你潜在的‘证明自我’需求。这种需求既包含对社交能力的验证,也隐含对异性吸引力的确认。这种心态本质上也是你这个年纪通过外部反馈重构自我认知的常见模式......”
电话另一边的刘医生再次沉吟了半晌,才继续缓缓提示我:“你最近似乎发生了很多事,但因为是电话沟通,我不确定你是否内心产生了认知失调,导致你为缓解这种不适,从而需要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行为具有合理性,进而减少心理上的矛盾感......”
“我之前建议过你和学校的心理老师建立沟通,是你不太喜欢,或者不太想接受其他心理老师吗?”
刘医生察觉到我沉默,不禁失笑。
但又马上在电话另一边宽慰我说:“可能是学习的压力导致你内心压抑的一面无法释放,加上认知探索可能与校园社交中的边缘感形成对冲。”
“所以我分析,你产生莫名内耗的原因是,受限于旧有认知框架,又试图建立新的社交模式,这种新旧认知的冲突,使你在‘行动’与‘克制’间反复摇摆,进而产生强烈的内耗。”
刘医生似乎怕我听不懂,又总结说:
“你这种情况是认知重构导致的迷茫期,属于正常情况。要是不喜欢和校内心理老师沟通,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不过因为是电话沟通,我也担心会有分析不全面,或错误理解你想法的情况。”
在建议方面,刘医生首先指出,我对汪子夜现在的矛盾心态,类似于心理学中的 “情感抽离 —— 过度关注” 悖论,常见于经历情感创伤后,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个体。
他语气肯定地告诉我:这种情况是基于我的报告内容分析得出的,甚至是他预想中会发生的。
针对这种情况,刘医生开导我:“不要将对方的挑衅过度解读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至于行为上,他建议我:“不要躲避,通过实际结果验证自己的预判,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
最后,他鼓励我:“要有主动探索新型人际关系的勇气,这符合你这个年纪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度的冲突应对经验,有助于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弹性。”
“当产生行动冲动时,强制自己实施 24 小时延迟反应,通过书写情绪日记、进行物理隔离等方式,降低即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最后,刘医生提醒我:“若持续陷入‘内耗 —— 行动 —— 后悔’的循环,要马上联系我,不要自己焦虑。按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去探索,不要刻意回避自我认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