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红颜
吃货大联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五章 红颜,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吃货大联盟,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草药稀缺,需要从周边各地调拨。好在各地支援还算给力,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有了草药,防治瘟疫才能起到效果。
古往今来。多少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即便是最后瘟疫消失,留下的也是巨大的破坏。
自京城发生疫情以来,许多人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先辈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次京城最少要死一半的人。
可是,自太子爷上台防治瘟疫以来,人们惊慌等待的大爆发并没有到来。而是,在有限的街道爆发的小规模疫情,居然被奇迹般地控制住了。
直到现在,京城的疫情被彻底的扑灭。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第一次矢志同心的都对朱兴明赋予了极高的正面评价。
之前,朱兴明办了不少实事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可他的行事风格总是伴随着争议。
自始至终,质疑朱兴明的声音从来没有断过。甚至于崇祯皇帝自己,都在怀疑是不是过于宠信儿子了。毕竟朱兴明太过年轻,总不能凡事做的都对吧。
可这次安置流民和防治瘟疫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太子爷。这次朱兴明应对瘟疫的方法堪称教科书式,京城的瘟疫没有普及蔓延,流民也得到了安置。
满朝文武一片颂扬之声,马屁声悠扬,世人皆在称赞当今太子。甚至于,搞得崇祯皇帝喜滋滋的去了太庙告祭祖先,把朱兴明的光辉事迹告诉了太庙中的列祖列宗。
好事也不是没有,大明朝也总不能一直都是霉运连连的。这次出现旱灾的北直隶、天津、山东等地,终于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暴雨。
暴雨如注,连着下了三天三夜。使得北方各地的旱情为之缓解,大地在雨水的滋润下,终于再次的焕发了生机。那些奄奄一息的树木等植被,彻底的活了过来。
流民们也陆续的离京,他们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为此,京畿州县特意拨付出三十万石的粮食,以解各地的流民之困。同时,把一部分红薯干,运往灾区各地,以解百姓今冬的粮食问题。
灾区的百姓省着点吃,加上一些野菜之类,想来可以熬过这个寒冬。待得明年开春,京城皇庄储存的粮食种子,优先的发放给灾区的百姓耕种。
有一点让朱兴明喜出望外的是,红薯变态似的高产,使得明年红薯的大规模普及成为现实。
全国普及是不可能了,即便是皇庄有着再多的红薯,也无法做到一下子全国普及。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因为受制于这个时代的交通。
仅靠马车牛车,即便是现在开始运送,你也无法将这些红薯运往全国各地,然后在各地州县一下子普及。这需要时间,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也得需要时间。
就说玉米吧,玉米作为典型的外来作物,经由三条途径于十六世纪中页传入中国,这三条途径分别是经由丝绸之路到甘肃、经由印度缅甸到云南、以及由葡萄牙人经海路带到福建。
明代大量的县志,记载了玉米传入的时间,可是玉米这种作物,真正做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普及,足足用了明清两代整整三百二十多年的时间。
其中原因,固然是因为朝廷的后知后觉。当时没有官方的大力推广,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即便是官方推广,还要考虑民众的接受度。地方官府还要地主的接受度,大面积种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
即便是地方获得了中央的许可,将玉米作为种源在各省大力推广。很可能,也会困难重重。
首先,各省再往各地州县,各州县再带到各个地方,至少也得三年以上的时间。
朱兴明之所以选择向此次灾情发生的北方各地普及,原因有二。其一,这山东以及京畿东北方各地的州县今年大灾。明年开春的时候,官府大力普及新型作物的生产,可以极大的解决灾民们的吃饭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