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杨一清的投资,皇家钱庄的声势
京海第一深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1章 杨一清的投资,皇家钱庄的声势,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京海第一深情,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盛斋是杨一清的孙子,杨一清长子杨质庵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杨盛斋是最小的那个。
和他的两个兄长的稳重不同,杨盛斋自幼就有些离经叛道,为此杨质庵没少头疼。
余姚的这个书院,杨一清自然是知道的,作为杨家如今的掌舵人,杨一清虽然和周楚是政敌,但于个人而言,杨一清是很欣赏周楚的,在他看来,像周楚这样的能臣,纵观整个大明,也未见有人能出其右,将来周楚的成就肯定更高。
而杨一清自己则是行将就木,年近古稀的杨一清很清楚自己在这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恐怕是干不了多久了。
对于周楚办的这个书院,杨一清的看法和韩玠类似,虽然他不清楚周楚为何这么做,但他清楚,周楚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现在他还看不清而已。
看不清不重要,让自己的小孙子去学院里求学就可以了,这也算是杨一清对杨家未来的一种投资。
他的仕途已经做到了尽头,想要更近一步,独揽大权,基本已经不可能了,因此最近这些天杨一清无比佛系,只做自己这个职务,这个立场该做的事,有人求上门,就顺手帮一把,为杨家将来铺路。
杨一清的另外两个孙子,杨盛斋的两个兄长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年龄不太合适不说,这两个的性子在杨一清看来虽然中规中矩,但未来基本是定型的,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反倒是小孙子杨盛斋,虽然做事不着调了些,却胜在头脑灵活,看事通透,杨盛斋对一些事的看法,让杨一清都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于是杨一清决定将杨盛斋送到学院求学,至于能学到什么,能学会什么,就算看他的造化了。
杨一清能为他的子孙考虑的就这么多了,对于这个小孙子他还是很了解的,如果自己指定让他学什么,恐怕只会起到反效果,既如此,倒不如放养,只要性子不跑偏,离经叛道些倒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杨一清虽然年岁大了,但对这个小孙子的包容程度很高,即便是杨一清的儿子杨质庵,看到自己这个小儿子都倍感头疼。
杨盛斋原本就在京城待腻了,在他看来京城极为无趣,那里的人谈论的不是如何读书升官发财,便是诗词歌赋陈词滥调。
杨盛斋觉得用儒家的那些道理去治国本就极为荒谬,那些圣人之言除了劝人之外,哪条指出了具体该如何治国?
杨盛斋也喜欢看书,不过看的却不是那些四书五经,看的多是些杂书,正是因为看了这些书,他愈发觉得让那些读四书五经的文人掌握整个大明是何等的谬误。
四书五经可曾教人如何治理一县之地?可曾教人如何兴修水利,利国利民?
只是他的这些想法对这个时代而言,确实离经叛道了些,他爹就很头疼,也只有杨一清对他很是包容。
杨一清很清楚,如果一个家族的年轻人都是千篇一律的,那这个家族未来没什么前途,纵观历史,往往能带领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偏偏是那些异类。
杨盛斋原本对学院的期望并不是很高,他只是想离开京城,去外面看看,转一转,甚至想游历一下大明,看看那些书上记录的光景。
只是当他看到周楚做的热气球实验和半球实验之后,他的想法彻底被改变了。
如果说热气球他还能理解的话,那半球实验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他从未想过两个半球连在一起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力。
因此当周楚问出那句话的时候,海瑞第一个站了出来,紧跟着他也只是稍作犹豫就选择了格物学。
即便是他爹杨质庵多般阻拦,也没能阻止他的决心。
“爹,爷爷不是说了,让我想学什么便学什么,难道你要忤逆他老人家吗?”
杨盛斋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杨质庵彻底说不出话来了。
“儒学有什么意思?儒学能让那头羊飞到天上去吗?”
杨盛斋此时好不容易抓住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继续追问自己的老父亲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