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中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06.第406章 当一段时间的懒人也不错,最好的重生,羁中马,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天早上,依然是顾晓霞做好早饭,两个人吃完后,李龙收拾,顾晓霞上班。
他打算在县里呆几天,当然时间也不能长,因为大院子里的草料不多,他能呆住,七十六号呆不住。
收拾完厨房,又把七十六号喂了之后,李龙便穿上大衣戴上皮帽子,走出院子,锁门后往种子公司走去。
县里现在的单位还不是很全,但以农业为主的种子公司还是早早就成立了。种子公司门脸不大,前房后院,和收购站、供销社那样的前后院不同,这里临街就是一排平房,有办公的也有种子商店。
李龙逛进种子商店,发现这里面就一个人正坐在柜台后面炉子边上看着书。
木质老式柜台,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简易方格柜子,外面就是一面板,跟桌子一样,里面是二十厘米见方的方格,里面可以放东西。
后面也是一排柜子,标示着各种种子。当然,现在种子并不算多,主要还是常见的小麦、稻谷、韭菜、白菜等粮食、蔬菜类。
看书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他看了一眼李龙后,放下了手中的书,却并没有开口。
“同志你好。”李龙扫了一眼,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便主动问道:
“我想问问你们这里有打瓜的种子吗?”
“打瓜?没有。”那位女同志摇了摇头,“你还知道打瓜啊?”
“恩,听人说过。”李龙含胡的说道,“我们那里不是分地了嘛,想着开春看试着种一下,所以才想过来问问看你们这里有没有种子。”
“没有的,这种作物知道的人特别少,会种的人也不多,我们其实也想收集一些这样的种子,但没有人种,也没有人卖。”
李龙心头一动,问道:
“如果我能找到种子种的话,收获的瓜籽你们收吗?”
“当然收了。”女同志点点头,“我们其实这里库存的种子也是挺少的,虽然实验站和州种子公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种子,但缺口还是挺大的,我们需要从种植户手里收集一些优质的种子。”
这让李龙想起来,过两年,村里的会计家的麦子高产,然后被宣传了出去,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买种子,导致他们家最后交公粮都是从别人家买的麦子。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种地的种子还是以自留种、购买种一起发挥作用,特别是蔬菜方面,李建国家的闲房子专门有一块地方是放种子的。每年西红柿成熟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在做酱的时候也会专门挑一些个头大、品相好的西红柿留种。
不光是西红柿,辣子、茄子、黄瓜等,这些蔬菜的种子最开始都是自留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成了购买的。
李龙倒是比较顽固一些,一直到他上一世离世,菜地里的西红柿还是老种子,相当一部分看着不怎么好看,但味道是真的不错。
“那你们如果收打瓜种籽的话,什么价格?”李龙问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一两块吧。”女同志不太确定的说道,“这也要看到时具体的品质。”
打瓜的籽主要是炒货用来食用的,不过李龙隐约记得好像某一年学校勤工俭学也是需要交打瓜皮,说是做药材的。至于具体有什么作用,他不清楚。
他记得一亩地的打瓜能收一两百公斤,如果按一块钱算的话,一亩地能收入一两百块钱——对于当前来说,这几乎算是天价了!
要知道现在一亩地小麦,好的才收两百公斤,小麦的价格是三毛左右,一亩地的收入才不过六十块钱!
当然,这是毛收入!
打瓜的投入自然是要比小麦高一些,但再高能高到哪里去?
当然,打瓜的种子难以获得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关卡,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种子,那么种打瓜,大概率是能赚钱的。
赚大钱!
确定了这个思路后,李龙从种子公司里出来,思索着从哪里能找到打瓜种子。
他觉得可以先去石城种子公司。李龙隐约记得就这一片区域种打瓜最早就是从石城兵团的某个连队种起来的,后来慢慢扩散开来,只是因为收购不稳定,不像小麦这样的国家粮食局可以直收,所以种的人一直不多,面积不大。
毕竟除了种子公司,也只有炒货厂在收。后来种子公司也只收一点点,再后来种子公司就不收了。
而炒货厂倒是收,但炒货厂的产能毕竟有限,后来有私营炒货厂,这一现象才有改观。
这算是信息差了。
李龙觉得这个打瓜还是可以种上几年的,大不了后面转型嘛——比如提前种棉花?
当然现在棉花的产量一样比较低,价格也不高,只有到后来薄膜和新技术应用,特别是滴灌技术成形后,棉花的产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然后才开始挣钱。
不然的话,真不挣钱,而且有好几年都是赔钱的。
李龙看看时间,便想着等下午再去石城,于是他就去了市场。
现在的市场人流量比昨天下午多不少,他还看到了队里有几个卖鱼的,比如说赵家父子两个。
李龙有些意外,赵家父子不是说要去石城卖鱼嘛,去了一趟就不去了?
李龙也没细问,只是冲他们打个招呼,便继续逛去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杨秀兰和韩芳在推着车子卖汤饭。李龙发现,这时候卖的最好的就是汤饭——也就是汤面片。这玩意儿里面有菜,有热汤,面片稠的话吃了顶饿,也能热身,用了西红柿酱,酸辣口的还有味道。
杨秀兰和韩芳也看到了李龙。李龙走过去的时候,杨秀兰拿碗要给他舀饭,李龙急忙摆手:
“别别别,我刚吃过早饭没一会儿,不吃。中午多做点饭就行了——吃饭的人多不多?”
“还行。”杨秀兰笑笑说,“这天冷,大家都没带热水,我这热汤饭也不贵,他们大都乐意吃一碗,快到中午的时候都能卖完一锅。”
“那就好。”李龙笑笑,这算是一个正式的营生,虽然没摊子,但胜在有生意,有人乐意吃,而且从现在来看,口碑已经建立起来了。
“韩芳后面上不上学?”李龙又问道。
“顾同志说开春开学的时候给她插个班看看能不能跟上。”杨秀兰说道,“我想让她上一上,哪怕能上个初中也好啊。”
李龙点点头,这个想法是没错的。
华夏为什么能一代代起来,华人无论到哪里去大都能很快站住脚跟,发展出一片小天地来?
吃苦耐劳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就是再苦再累,通常只要有条件让孩子上学,都会去供的。
以前公知、网络上的一些西化文章讲犹人多么多么重视教育,在李龙看来,其实那文章的主角换成华人还差不多。
因为哪怕是华人里的坏蛋,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上学,学历越高越好。
这玩意儿几乎已经刻在基因里了——持学习无用论的人,只是极少数。
李龙记得再过些年,玛县乌伊公路南建过一些厂子,厂子招工在电视台播放广告,同样的工作,高中生就比初中生工资高五十块钱——九十年代,也就是十来年后,五十块钱就不少了。
这就是妥妥的学历优先。
又扯远了。
“那你们忙你们的,我再转转。”李龙说道。
杨秀兰点点头,然后轻轻拽了韩芳一下,韩芳有些害羞的说道:
“李叔,再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