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 李道人独步云门,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清转念一想:“既然是招魂,肯定有埋葬的地方;如果埋葬了,应该就在祖坟附近。房子可能会变,但祖宗的坟墓千年都不会变,我去祖坟看看,说不定能弄明白。”他下了云门山,绕到东门,远远望见祖坟所在的山,山势蜿蜒,像一条从天上飞下来的青龙。他想起《葬经》里说:“山如凤举,或似龙蟠,一千年后当出仙官。”看着祖坟这么好的风水,李清心想:“怎么只出了我一个有点仙缘的人?刚遇到仙人,就被赶了回来,什么时候才能升天?也不知道这风水到底会应在谁身上。”

到了祖坟前,李清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只见原来合抱粗的青松白杨都被砍伐了,坟上的碑石有的倒在地上,有的断成几截,完全没了往日的模样。他心中满是凄凉,感叹道:“我家的子孙们难道都死光了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照管祖坟。”只有一块碑还竖立着,上面的字迹模糊可辨,写着“故道士李清之墓”七个字。李清心想:“既然是招魂葬,不过是把衣冠埋在里面,肯定是个空坟。只是这碑石已经被苔藓侵蚀得差不多了,看来我死了很久了。今天回来的,肯定是我的魂灵,所以阴阳两隔,亲戚子孙们都见不到我。不然,上千上万人,怎么可能一个都不在了?”

李清满心都是疑惑,感觉就像大白天做了一场梦,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是死,也不知道该去哪里问个明白。就在他迷茫无措的时候,忽然听到隐隐约约的渔鼓和简板声。他循声走去,看到东岳庙前有个瞎老头正在唱道情,周围围着一群人在施舍钱。李清突然想起仙长偈语的第二句“听简而问”,这不就是渔鼓简板吗?他心想:“我应该问问他。先在旁边等着,等众人散了,我再过去问。”

只听那瞎老头说:“不行不行!我是个瞎子,要是唱完了,你们都走了,我找谁要钱去?”众人忙说:“怎么会呢!你是残疾人,骗你也太不人道了。”瞎老头这才相信,敲动渔鼓简板,先念出四句诗:“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桥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瞎老头念完这四句诗,开始讲述故事正文,正是“庄子叹骷髅”的典故,这是道家经典故事,正合李清的心意。李清凑近几步,侧耳倾听,只见瞎老头说一段、唱一段,讲到骷髅重新长出皮肉、复活跳起来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发笑,有人感叹。故事刚讲到一半,瞎老头停下手中的渔鼓和简板,等着众人给钱,准备收够钱再继续,这也是说平话的惯例。

谁知众人听故事时兴致勃勃,到掏钱时却面面相觑,谁都不愿意先出手。还有人身上没带钱,故意说些风凉话,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最后只凑到五文钱。负责收钱的人急得不行,忍不住对着众人破口大骂。人群中有个年轻气盛的后生,看不惯收钱人的态度,当场和他争吵起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眼看着就要动手打架,先前凑的十五文钱也撒了一地。众人见状,哄地一声全散了,剩下几个没走的,忙着去劝架,独留瞎老头一个人在原地。

李清见状,心中涌起一股怜悯之情。他一边弯腰捡起地上的十五文钱递给瞎老头,一边感慨道:“这世道人心如此冷漠,大家把钱财看得比什么都重!”瞎老头接过钱,听到李清的感叹,开口问道:“你是谁?”李清回答:“老汉是来打听消息的,你要是知道些情况,我还能多给你几十文酒钱。”瞎老头问:“你打听什么?”李清说:“这青州城里,有个开染坊的李家,你知道吗?”瞎老头一听,说道:“我也姓李,敢问老人家贵姓大名?”李清说:“我叫李清,今年七十岁了。”瞎老头笑着说:“你别欺负我是瞎子,想占我便宜。我也不是小伙子,年纪比你还大些,今年七十六岁了。我嫡堂的叔曾祖,也叫李清,你怎么和他同名?”

李清听出对方话里有线索,连忙换了语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哪敢占你便宜?我想问你,你那位叔曾祖,现在怎么样了?”瞎老头叹了口气:“这说来话长。隋文帝开皇四年,我那叔曾祖七十岁,非要去云门山的洞穴里找什么神仙洞府,准备了好多麻绳,就这么吊下去了。那洞穴哪是能随便去的地方?他自然是死在了里面。我们整个家族以前全靠他庇佑,他一死,家道很快就中落了。后来又遭遇战乱,全族的人几乎都死光了,只剩我一个,偏偏我还无儿无女,只能靠唱道情勉强糊口。”

李清心里暗暗想:“原来他们以为我死在云门穴里了。”又接着问:“他进云门穴才一年,家族怎么就败落得这么快?全族人怎么都死绝了?”瞎老头惊讶地说:“老人家,你是不是在说梦话?现在可不是开皇四年,而是大唐朝高宗皇帝永徽五年了!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传给炀帝,炀帝又在位十四年,被宇文化及杀了,天下大乱。后来唐太宗打下江山,又让皇位给父亲高祖,高祖在位九年。太宗自己做了二十三年皇帝,现在的皇帝是太宗的太子,登基也五年了。从开皇四年到现在,整整七十二年了!我叔曾祖去世的时候,我才五岁,现在我都七十六岁了,你还觉得快?”

李清又疑惑地说:“听说李家族里有五六千人,就算过了七十三年,也不至于死得只剩你一个吧?”瞎老头苦笑着解释:“老人家,你哪里知道!我们族里的人都有些本事,能靠双手挣钱。隋炀帝死后,王世充造反,打到青州,看见我们族人身体强壮,全抓去当兵了。那王世充打仗不行,屡战屡败,手下的士兵几乎死光了。我要不是因为残疾,也活不到今天。”

李清听完这一番话,感觉像从梦里醒来,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他身上只剩三四十文钱,全部送给了瞎老头,也没解释缘由,就告辞离开了。重新走进青州城时,李清一路上思绪万千:“古诗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真有这样的奇事!我开皇四年进云门穴,来回才几天,外面竟已到了唐高宗永徽五年,整整过去了七十二年!人生的光阴,竟如此短暂!要是我在洞穴里多待些日子,说不定连青州城都不存在了。现在我的子孙都已不在人世,曾经的家也成了别人的,这些都不说了。可我身上没钱,又没有熟人可以借钱,以后怎么生活?左右都是一死,仙长为什么非要把我赶回来呢?”

他唉声叹气,边走边想,突然一拍脑袋:“我真是糊涂!还想着成仙?仙长临走时,明明说怕我回家没饭吃,让我从书架上拿本书,书还在我袖口里,怎么不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谋生的办法?”

李清掏出书一看,发现是本医书,专门治疗小儿病症,上面记载的药方并不多。他这才恍然大悟:“仙长说过,用不了七十多年,还会让我回到那里。这七十年在人世间,可不好过。我这辈子从没接触过药材生意,哪能贸然行医?而且也没本钱买药。不如找个药铺里的行家商量商量。”

刚走了三百多步,李清就看见一个白粉招牌,上面写着“积祖金铺出卖川广道地生熟药材”。他心中大喜:“仙长传授的第三句偈语‘傍金而居’,这不就是姓金的吗?都说神仙能未卜先知,果然不假!”

药铺里坐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名叫金大郎。李清赶忙上前作揖,问道:“你这药材是现卖,还是可以赊账?”金大郎说:“别人买药得付现钱,只有行医开铺的是老主顾,可以记账拿走药料,一季或一个月结算一次,算是半赊半现。”李清编了个谎:“我原本是给小孩看病的游医,现在年纪大了,想开个铺面坐诊,不知道哪里有空房子能租?还请你指点,以后也好做你的生意。”金大郎说:“我家隔壁就有间空房,没看见门上贴着‘招赁’吗?就是地方有点窄,不知道你够不够住。”李清说:“我孤身一人,一间房足够了。不过铺前得挂招牌,铺里得有药箱、药刀这些工具,才像个医馆。这些东西去哪里买?能赊账吗?”金大郎爽快地说:“我铺里正好有多余的,都可以借给你。等你生意好了,连药钱一起还我,这样不是两全其美?”

多亏金大郎帮忙,李清顺利在药铺隔壁住下。他想起当初在云门山上与亲族告别的时候,曾作诗“翻笑壶公曾得道,犹烦市上有悬壶”,没想到如今回来又要行医,正好应了这两句诗。于是,他在门前横挂起一面小牌,上面写着“县壶处”三个字;又竖起一面大牌,写着“李氏专医小儿疑难杂症”。铺内各种行医器具准备齐全,俨然成了一位专业的儿科医生。

这一年,青州城里大小人家的孩子,都染上了一种叫小儿瘟的流行病。只要被传染上,病情就十分凶险。一时间,专门看儿科的医生忙得不可开交,就连看成人病的大夫也被请去给孩子看病。然而,这病实在太厉害,不管多有名的医生开的药,吃下去都像石沉大海,家长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苦,甚至离世。

李清却显得十分特别。他不用亲自到病人家里把脉诊断,只需要病人家属描述一下孩子的症状,他就能随手开出一服药。而且,他开药不论药材贵贱,一服药就要一百个铜钱。要是有人想多买一帖,他就说:“我的药,哪能吃两帖?”宁可把钱退回去,也不再多给。来买药的人将信将疑,但孩子病情危急,也只能先买一帖回去试试。

谁能想到,这药竟有奇效!药一喂进孩子嘴里,病情就好了一半;等药咽进肚子里,孩子就完全康复了。还有些孩子,拿药回去时已经没了气息,但只要药煎出的香气飘进孩子鼻孔里,孩子就能苏醒过来。李清“李一帖”的名号很快就传遍了全城。

从那以后,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被他治好,也不知道他赚了多少钱。李清孤身一人,日常开销有限,还清了房租、药钱和工具钱后,剩下的钱并没有像以前攒生日礼物那样存起来。原来,这次回来的李清和从前大不一样,他不再只进不出,而是把多余的钱都用来救济穷苦人,从不吝啬。这种广行善事的做法,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赞誉。李清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在青州,整个齐鲁地区,想学医的人听说“李一帖”的名号,都来拜他为师,希望学到他的医术。

奇怪的是,李清从不翻看医书,也不亲自去病人家里把脉。有人来买药,他收了钱就开一服药,而且药味也不多。有时病人描述的症状相同,他开的药却不一样;有时症状不同,他开的药反而一样。但只要按他的药方服药,病都能治好。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找机会向他请教。李清解释道:“你们疑惑我不把脉就开药,却不知道在医道中,望、闻、问、切被称为‘神圣工巧’,把脉只是医家的第四等功夫,算不上最高明的。而且儿科和成人科不同,小孩子气血还没发育完全,能看出什么脉象?总之,行医靠的是医者的判断和思考,要心中有数、手下有准,根据病情灵活判断。怎么能只靠固定的药方治病呢?你们看我开药,应该思考我这么开的原因。《大观本草》这部书出自山东,你们要熟读它,了解药性,才能用好药。第一,要看当年的气候特点,判断用药的温凉;第二,要看病人是哪里人,住在山里还是水边,判断环境的燥湿;第三,要看病人的家境,富贵人家的孩子体质娇弱,贫苦人家的孩子身体结实,用药也要有所不同。仔细问清楚症状后,确定该用什么药,再巧妙搭配,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成药方,这样药才能对症,病才能治好。古人把用药比作用兵,关键在于用药恰当,而不是药多。赵括只会死读兵书,最终导致失败,这就是教训!”众人听后,纷纷拜谢离去。其实,李清身边有一本神奇的仙书,只是他从不轻易示人。

从唐高宗永徽五年李清行医开铺开始,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十七年过去了,这一年已经是永淳元年。突然传来诏书,说皇帝要亲自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效仿汉武帝的做法。什么是封禅呢?天下有五座名山,称为五岳,其中泰山最为灵秀,直通天际,云雨都从这里产生。所以,有道的皇帝在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的时候,会亲自到泰山顶祭祀山神,刻下歌颂功德的碑文昭告天地。碑上的字用赤金填充,叫金书;碑外还有白玉石的套子,叫玉检,这是朝廷的盛大典礼。天帝是不能欺骗的,如果碑文中有不实之处,就会立刻刮起狂风、下起暴雨,让封禅无法进行。封禅并不是汉武帝首创,从大禹之前就有七十九代皇帝举行过。不过,秦始皇和汉武帝称不上有道之君,他们封禅不过是为了粉饰太平、炫耀功绩。结果秦始皇封禅时遇到大雨,只能躲在松树下;汉武帝下山时还伤了左脚。从那以后,就再没有皇帝敢去封禅了。唐高宗这次下诏书,已经是第三次计划封禅。青州是皇帝去泰山的必经之地,刺史接到诏书后,立刻安排百姓修路,迎接圣驾,李清也被编入了劳役名单。

自从李清在青州行医,那些儿科医生都自愧不如,纷纷关门歇业。如果让李清去修路,万一孩子突发疾病,一时之间去哪里请他看病抓药?于是,全郡的人都去州府为李清求情。几个能说会道的人带头说:“李清已经九十七岁,年近百岁,哪还有力气干活?我们愿意出钱,雇年轻力壮的人替他服役,让他留在铺里,这样也能保住全州孩子的性命。”其实,李清开铺时说自己七十岁,所以大家都以为他九十七岁,却不知道他已经一百六十八岁了。按照律法,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劳役,所以大家想用这个理由为他雇人服役,让他继续行医。

可惜,这位知州是岭南人,他家乡的人向来只信巫术不信医术。知州说:“李清虽然九十七岁,但看他身体硬朗,完全能干活,怎么能拿得动药却修不了路?姜太公八十二岁还能辅佐周武王带兵打仗呢!既然是朝廷的百姓,就必须服役,能躲到哪里去?就算他会治小儿病,难道偌大的青州,就只有他一个儿科医生?他开铺才二十七年,难道以前青州的孩子都死光了?只免除他一个人的劳役,如何服众?”无论大家怎么苦苦求情,知州都不答应。

众人急得没办法,跑到李清铺里商量,想找个有分量的人再去和知州说说。李清却淡定地说:“多谢大家的好意,依我看,不用再去说了。这点小事,知州为何如此固执?不过是因为圣驾亲临,和普通上司不一样,稍有差错就是杀头的罪。所以他坚持要本人服役,怕雇来的人出了事不好追查。做官的心思大多如此,肯定不会再听劝。但我估计,这次封禅诏书多半会取消。麟德二年、调露元年都下过诏书,最后都没来成,这次难道就能成?我保证,五天之内必有变化,大家放宽心,随他怎么安排吧!”

众人听完李清这番话,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抱怨道:“州里眼看就要发下传票,分配路段,催促民夫服役,事情十万火急,这老头却说得如此冷淡。要是诏书不取消,他就得一天不落地去当差!我们好心要找关系替他求情,找人顶替,他却偏要自己去。难不成是在铺子里收钱收腻了,想到州里去领那每天二分银子的工钱?”众人冷笑一声,各自散去。

谁能想到,高宗皇帝这次本已下定决心要去泰山封禅,还让礼部官员拟定好了所有仪式流程,只等选个黄道吉日就启程。可突然之间,皇帝患上了痿痹之症,双脚无法站立,根本无法完成封禅大礼。于是,青州官府不到三天就接到公文,宣布取消之前的诏书。这下,全城百姓才相信李清果然有先见之明,对他越发敬佩。

山东地区向来方术之士众多。秦始皇痴迷求道,派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前往蓬莱山寻找不死之药,徐福就是齐国人;后来汉武帝也喜好仙道,封李少君为文成将军,栾大为五利将军,整日在通天台、竹宫、桂馆等地祈求神仙降临,李少君和栾大同样是齐人。正因如此,这一带世代都有修行之人。大家看着李清从七十岁开医铺,过了二十七年,年近百岁却不见衰老,反而精神矍铄、面色红润,都猜测他精通内养之术。如今又见他能预知未来,断定他必定是如董奉、韩康那样隐姓埋名、悬壶济世的得道高人。

于是,众多方士纷纷前来拜入李清门下,想要参透玄理、探寻道学,希望能窥探到他的修行奥秘,还屡屡询问李清,求他传授大道。李清总是推脱说自己只是个普通老人,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从三十岁起就断绝了欲望,对世间琐事不再挂心,一心静养,所以才一直没病没痛,或许长寿的原因就在于此。

方士们怀疑他有所隐瞒,不肯轻易透露真相,又追问道:“长寿或许能通过静养获得,但预知未来之事,可不是轻易能做到的。老师究竟有什么法术,能提前知道诏书五天内会取消?”李清解释道:“我哪是什么活神仙,能未卜先知?你们难道没听过孔子识别萍实、辨认商羊的故事吗?我只是平日里留意童谣,加以推测,没想到偶然间就应验了。童谣往往是无心之言,却蕴含着天地间的灵机,所以仔细揣摩,大多能得到验证。我从永徽五年在这里开医铺,龙朔年间就听到一首童谣,你们应该也有印象。那童谣唱道:‘上泰山高,高几层?不怕上不得,倒怕不得登。三度征兵马,旁道打腾腾。三度去,登不得。’前两次封禅未能成行,已经应验了童谣,所以我推测这次也肯定无法成功。说到底,不过是我年纪大了,见多识广,通过已知的事去推断未知,哪有什么神奇的法术!”方士们见他不肯透露更多,又看他总是忙着收钱抓药,没有闲暇,还有许多来求他救济的人不时打扰,渐渐地便都散去了。

第二年,高宗皇帝驾崩,武则天皇后临朝称制,执政二十一年后,中宗皇帝即位,在位六年,又遭遇韦皇后谋乱。之后睿宗皇帝平定韦后之乱,也做了六年皇帝,随后传位给玄宗皇帝。玄宗皇帝即位初年,改年号为开元,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九年,算起来总共四十三年。此时,整个青州城的人都知道李清已经一百四十岁了。大家一来见识过他神奇的医术始终未变,二来看到他容颜不老,和从前一样。即便他不是真正的得道神仙,也算得上是高寿祥瑞之人。因此,那些学医的、求道的,还有真心相信他的人,始终追随在他门下,不肯离开。

再说玄宗皇帝同样痴迷神仙之道,尊崇道教,拜叶法善、邢和璞两位天师为师,这二人都是得道高人,专门为皇帝寻访世间奇人,传授养生炼丹、返老还童的秘术。开元九年,邢、叶二天师上奏说:“如今世上有三位真仙,一位是恒州条山的张果,一位是鄂州的罗公远,还有一位是北海的李清。他们虽然隐居世外,无意于荣华富贵,但如果朝廷诚心派人去聘请,说不定他们会赏脸出山。”于是,玄宗皇帝派中书舍人徐峤去聘请张果,太常博士崔仲芳去聘请罗公远,通事舍人裴晤去聘请李清。三位使臣拜别皇帝,捧着诏书,各自踏上了征聘之路。

此时的李清,尘世缘分已尽,修行圆满,自然灵性通达,早已预知裴舍人即将到来。他想起当年仙长所赠偈语的第四句“先裴而遁”,“遁”字意为逃遁,难道是要自己逃走?仔细思索后,他明白自己应该以尸解之法离开尘世。所谓尸解,是仙家成道时脱离人世的一种方式,有的仙人白日飞升,称作羽化;有的则像普通人一样离世,但棺中最终不会留下尸骸,这便是尸解。尸解之法最为特殊,无论借助五行中的哪一种力量,都能实现,因此常常让人察觉不出此人是神仙。

一天清晨,李清让门生们不要挂出诊牌,说道:“我今日不看病卖药了,午时便要与你们告别。”众门生大吃一惊,说道:“师父好好的,怎么突然说出这种没头没脑的话?我们追随师父门下已久,您还没传授我们半点医术精髓,怎么能说走就走?您还是多留些时日,把玄妙的医术详细讲给我们听。就算日后师父仙去,道统得以流传,也能让后世知道您是有道之人。”李清笑着说:“我没什么深奥的秘诀可传,也不在乎后人是否知晓。如今大限已至,不能强留。只是隔壁的金大郎不在,麻烦你们帮我买副现成的棺木。等我气绝后,立刻入殓,用钉子封棺,切不可等到明日。我铺里的所有器具杂物,都送给金大郎,也算是我与他做了七十年老街坊、老主顾的心意。”

众门生一一领命,急忙去置办棺木等物,很快就准备齐全。金大郎此时也已八十九岁,身体依然硬朗,行动敏捷,积攒下丰厚的家业,儿孙满堂,大家都尊称他为金阿公。只有李清是从年轻时看着他慢慢变老的,所以一直叫他大郎。那天金大郎五更天就去了乡下,所以不在家。

午时一到,李清用香汤沐浴,换上新衣,走进房间。门生们都紧紧跟在后面。李清说:“你们先到门口去,让我静坐片刻,清净一下心境,免得临终时慌乱。等金大郎回来,请来与我当面告别,也不枉我们多年的交情。”门生们依言走到门口,打听金大郎的消息,得知他还没回来。过了一会儿,众人进房查看,发现李清已经离世。门生中,有的跟随他多年,痛哭流涕;也有的心思不纯,只顾四处翻找财物。一番混乱后,众人按照李清的嘱咐,准备将他入殓。

奇怪的是,李清的尸体双手双脚都交叉抱在胸前,如同盘龙一般,怎么都放不下来。众人想将他的四肢拉直,却发现他的身体硬如铁块,根本无法动弹,只好将就着将他抬入棺中,钉上棺盖,停放在铺里。李清在当地久负盛名,消息很快传遍了大半个青州城,曾经的主顾纷纷前来吊唁。众门生忙着迎来送往,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痛。

通事舍人裴晤一路乘坐驿站的车马,风尘仆仆地来到青州境内。青州刺史早已得知消息,率领着全郡父老乡亲,手持香烛前来迎接。众人来到州府大堂,裴晤当众宣读诏书,原来是要征聘仙人李清入朝。刺史听后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李清是谁,于是向在场的父老乡亲询问。

父老们禀告道:“青州地界,只有一个给小儿看病的李清,今年一百四十岁,昨天午时无病而终。除此之外,再没听说过有什么仙人李清。”裴晤听了大吃一惊,感叹道:“我一路奔波,带着诏书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聘请行医的仙人李清,本指望能成功请他入朝,也算不辱使命。偏偏这么不凑巧,不早不晚,他昨天刚去世,我连他的面都没见着。这般无缘,实在可惜!我记得汉武帝时,听说有人炼成了神仙不死之药,特地派中大夫去求取药方。结果中大夫还没到,那人就死了。汉武帝责怪他去得太迟,没拿到药方,要杀他。多亏东方朔进谏说:‘那人要是真有不死之药,肯定自己先吃了,不该会死;既然死了,说明药也不灵,要这药方也没用。’汉武帝这才醒悟。幸好当今圣上英明,胜过汉武帝,就算没有东方朔那样的人进谏,我也不至于像那个中大夫一样有性命之忧。但邢、叶二天师既然说他是仙人,仙人本该长生不老,怎么会死呢?如果真的死了,那他就不是仙人了。话虽如此,一百四十岁无病而终,就算不是仙人,也实在难得。”

裴晤随即吩咐州官,去取李清左右邻居的证明文书,查明李清平日的品行事迹、修行方式,以及确切的死亡时间,以便自己回朝复命。刺史不敢耽搁,立刻传唤李清的左邻右舍,要求他们出具证明材料,好送裴晤返程。

邻舍们领命后,其中一人说道:“我们都是年轻人,不清楚他早年的详细经历,怎么写证明?听说只有金阿公从一开始就和他来往,肯定知道他的底细。金阿公昨天去乡下了,估计今天或明天早上就会回来,等他回来商量着写一份证明,一起交上去,也能把事情说清楚。”众人都觉得有理,便各自回家等待。

恰巧这时,金老儿背着一大包草药从乡下回来,迎面碰上了众人。大家赶忙迎上去说:“好了,金阿公回来了!你昨天要是没去乡下,还能和老友李太医道别。”金老儿疑惑地问:“他去哪儿了,要道别?”众人回答:“他昨天午时已经去世了。”金老儿惊讶道:“可别乱说!我昨天在南门还碰见他了,怎么能咒他?”众人也吓了一跳,说:“他确实死了,你怎么还看见了?难道是他的魂灵?”金老儿也觉得不可思议:“真有这种怪事?”

他顾不上回家,径直跑到李清的医铺,只见灵柩停放在那里,众门生都戴着孝,不少人正在吊唁。金老儿连连摇头:“奇怪!奇怪!”众门生上前说道:“师父昨天午时离世了,因为您不在,灵柩就先停在这里。”还递给他一张清单,说:“铺里所有的东西,师父遗命都送给您留作纪念。”

金老儿接过清单,看都没看,只是喃喃道:“难道真死了?我不信。”邻舍们忙问:“金阿公,你快说说昨天怎么遇见他的?”金老儿回忆道:“昨天我出门虽早,但还没出南门,就碰见一个亲戚,硬拉我回去吃饭,一直折腾到傍晚才分开。走到云门山下时,已经是中午了。我看到几种好草药,正在采摘,就撞见一个青衣童子,捧着香炉在前面走,我也没在意。走了不到六七十步,就看见你师父了,奇怪的是,他左脚穿着鞋子,右脚却是光着的。我问他去哪儿,他说:‘我要去云门山上烂绳亭,有九位师父师兄在等我,估计要好几天才能回来。’他还从袖里拿出一封信和一个锦囊,锦囊里像是个如意,交给我,让我带到州里,转交给什么裴舍人,千万别误了事。现在信和锦囊都在我这儿,他怎么就死了?”说着便从袖中掏出东西查看。

一开始,众门生还怀疑金老儿在说瞎话,等看到这些东西,才相信此事另有蹊跷,纷纷说道:“先不说是不是午时死的,师父平日里从不出医铺,怎么会有东西让人转交?太奇怪了!”邻舍们也惊叹:“真是稀奇!他都死了,怎么还能寄东西?还提前知道裴舍人来聘他。就算是魂灵显身,也没这么清楚明白的!他肯定是真仙!”金老儿好奇地问:“什么裴舍人聘他?”众人便把朝廷派裴舍人征聘李清,州官得知李清已死,要求出具证明的事说了一遍。金老儿说:“原来如此。现在他有信物在此,何必还要证明?我带你们去见州官,转告裴舍人。”

众人跟着金老儿来到州府。金老儿拿着书信和锦囊,向州官详细禀报了李清昨天托他转交东西的事。州官也觉得十分奇异,立刻带着众人去见裴晤。

裴晤正觉得这次白跑一趟,心里郁闷,不停地催促州官尽快办好证明,准备启程。这时,州官带着众人捧着书信和锦囊上前,禀告说是李清昨天午时,托邻居金老儿转交给裴舍人的,请他过目。裴晤让人拆开书信,发现是一封谢表。表中写道:陛下的圣德已被天界知晓。真人降临人间,是为了保佑百姓、安定天下。陛下只需效法唐尧、虞舜无为而治,坚守汉文帝、汉景帝的节俭之风。等到天命轮转,自然能登上仙境。何必像那些隐居山林之人,节衣缩食、摒弃智慧地修习方术呢?何况我刚刚接触大道,还未真正位列仙班;就连张果仙长、罗公远道友,也将回归世外,都无法长久留在朝廷辅佐陛下。昔日秦始皇派人到东海聘请安期生,安期生没有赴约,而是托使者回赠一双赤玉鞋。我虽没什么才能,也不敢忘记回报陛下,谨献上绿玉如意一枚,聊表心意,希望陛下收下。

裴晤看完谢表,惊叹不已,说道:“我听说神仙不会真正死去,就算离世也是尸解。不如打开他的棺材看看,如果里面是空的,那他肯定是神仙。这样我回朝复命,也能给圣上一个交代,大家的疑惑也能解开了。”州官和百姓们都觉得有道理。于是众人一同来到医铺,打开棺盖一看,里面只有一根青竹杖和一只鞋子,昨天的尸体早已不见踪影。

更奇异的是,棺盖打开后,一道青烟冲天而起,连棺材也飞向空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与此同时,五种奇异的香气弥漫开来,整个青州,方圆三百里内,都能闻到这股香味。裴晤和州官、百姓们见状,纷纷望着天空虔诚礼拜。

众人将谢表和锦囊仔细封好,送裴晤回朝复命。到了第二年,天下瘟疫肆虐,只有青州百姓,凡是闻到过那股香气的,都没有被传染。人们这才明白,李清死后,依然造福故乡,留下了这份功德。直到现在,云门山上还建有李清的祠堂,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会前去祭祀,从未间断。正如诗中所写:观棋曾说烂柯亭,今日云门见烂绳。尘世百年如旦暮,痴人犹把利名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

黑醋汁

调任汉东后,压亮平灭瑞金!

玖酒酒9

斩神:当恶女成为腾蛇代理人

妮妮铁锤

傲娇女神爱上我

爱吃荞麦面扒糕的沐紫

巫界征途

北辰之影

腰吻!错撩太子爷,日日火葬场

九月的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