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没乘势渡江北上?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吴三桂为什么没乘势渡江北上?,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风头正盛的吴三桂部已攻取长江南岸的松滋,对面的贯通“七省通衢”的荆州重镇更是指日可下,而长江以北的清军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康熙皇帝也被吴三桂突如其来声势浩大的造反形势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驻兵松滋三个月内,却迟迟未见饮马黄河、直捣黄龙的举动,手下谋臣纷纷建议吴三桂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剑指黄河,但吴三桂却依然不为所动。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会谋逆造反是凌迟诛九族的大罪,对于多年纵横疆场的老狐狸,吴三桂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箭在弦上既已发出,岂有收回的道理,缘何吴三桂未能把握时机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帝京呢?
我认为吴三桂没有抓住有力战力乘势渡江北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吴三桂“欲出完全”。出兵跨过长江挥师北上就意味着吴三桂要集结现有占领区内的所有兵力方能逐鹿中原,而仅以临时驻扎在松滋的兵力显然无法与长江以北、乃至黄河以北的清廷军力相抗衡,倘若安稳驻扎于江南之地,即便北伐不成,亦可据江而收,甚至划江而治。
其次,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尚在北京留作人质,冒然出兵北京必定祸及爱子。根据史料记载,吴三桂驻军松滋期间曾以书信往来于康熙,并暗中冀希望西藏喇嘛出面调停释放吴应熊。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吴三桂或许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绝对是政治上的低能儿,康熙是何等人物?焉能容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最后,吴三桂年事已高,无雄心壮志。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已年届六旬,作为起事的领头羊,要想一鼓作气拿下帝京推翻满清的统治,显然完成这个沉重的任务并非朝夕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统帅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譬如靖难之役朱棣九战九败最后一举突破南京城,成功问鼎帝位,倘若朱棣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永乐大帝,而多了一位谋逆失败凌迟处死的藩王,显然就当时吴军势如破竹和长江以北闻风逃匿的清军来看,吴三桂倘若一鼓作气杀奔江北,天下易主或未可知也,但从吴三桂久驻松滋的情况来看,此时的他早已丧失了当年策马扬鞭挥刀沙场的锐意进取精神。
因此,纵观彼时格局,倘若吴三桂以迅雷之势挥戈北上,至少饮马黄河必成定局,毕竟此时距离满清入关还不足二十余年,民族问题极为尖锐,加之吴三桂听从谋臣良策问鼎帝京驱逐鞑虏大功可成也,可惜,迟暮之年的吴三桂早已丧失了当年引贼入关、荡平江南的勇气,否则,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矣!
(/68134/68134750/43362123.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