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辉煌的隋唐大运河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往昔辉煌的隋唐大运河,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们看着那些挖出来的码头、沉船、仓窖、瓷器会大声惊叫:呀!这是一条曾经多么繁荣的大运河啊!
古仓、古佛、古城、古码头、古桥、古瓷器
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明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
古粮仓在洛阳、西安、商丘一带已经发现了七八处。
上世纪70年代,在洛阳市东北市区一个铁路单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
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这口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
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在地图上看,排列有序,呈极规矩的围棋棋盘状,明显是人工设计好的。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四百多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
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极,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石碑上对粮仓的管理人员的分工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上了石头!实在惊人。
可见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这个仓叫含嘉仓。和它相当的,已发现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回洛仓、太仓、黎阳仓、山阳仓,等等。
大运河的功效,首先在漕运上,不言自明。多么重要啊,大运河是地地道道的国家生命线。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洛阳天津桥、开封州桥近年来都被发现了,它们都是运河上的大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专家对开封的州桥就其一孔桥洞做了实测之后,又埋回土中。显然,这是一个地下大遗址博物馆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全国各大瓷器窑口的遗物。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精品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分馆里。类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过两次,看样子,运河遗址的考古已经渐渐进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还有更古老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并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点,局部的运河已经存在了,它们是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实际上,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在前人局部运河的基础上,又利用了黄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开凿串连而成,既是继承,又是发展,当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质的变化的。这也说明,隋炀帝的大运河能在六年内以极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质基础的。
前人修的运河里,以鸿沟、白沟最为有名。
鸿沟是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中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自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仅比南方的古邗沟晚120年。鸿沟起点位置在今日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市北部,引黄河水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汇入淮河,其下游东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鸿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楚汉相争就发生在这里,并以此为界划分楚、汉。当时汉霸二王城就在今日荥阳东北广武山上,今有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称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后来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明以后至今称卫河。
由于鸿沟、白沟这样的古代早期人工渠道的存在,在挖凿技术上和运河管理上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又为隋炀帝挖凿大运河提供了部分现成的河道,加上天然自流河道的借用,大有集大成和水到渠成之势,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绝后的伟大工程遂告诞生。
不过,鸿沟也罢,白沟也好,踪迹难觅,遗址的实地考证成了焦点问题,因为光有历史文献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实体的论证,要有实体演变轨迹的考古挖掘。
隋唐大运河“申遗”任重道远
由于隋唐大运河的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更加悠久,二是多年废弃不用,一半埋入地下,使得它的“申遗”难度比京杭大运河更为艰难。
隋唐大运河的“申遗”任务应分解为以下三大目标:
第一,在运河经过的省市里需分段绘出大运河的准确平面走向图和立体落差图。这个任务要落实到地级市身上。对上半段来说,河南的永济渠涉及洛阳市、郑州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河北的永济渠涉及邯郸市;对下半段来说,河南的通济渠涉及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安徽的通济渠涉及淮北市、宿州市,江苏的通济渠涉及淮安市。每个市再往下面的县分解。譬如,河南的商丘市要由西往东分解给睢县、宁陵、商丘市区、虞城、夏邑、永城六个区县;安徽的宿州市要由西往东分解给埇桥区、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四个区县。这样,一市接一市,一县接一县,就有了隋唐大运河的精确的平面走向图和立面落差图。绘出立面落差图很有必要,它能帮助理清逆水走时,船究竟是靠划桨,还是靠拉纤,或是扬帆,或是用水闸来提升,两岸相应的设施也大致可以摸清。
第二,为了实现第一条,每个县要选至少两个点来实挖考古,两点间可以大致画出一条有根据的直线来。实挖的目的,在于找到大运河的河床遗迹,绘出剖面图,知道河宽、河深、河床槽面形状以及标高。
第三,通过第二条的实施,可以找到相应的考古实物,包括码头、堤岸、沉船、瓷器、碑刻、仓窖遗址,等等,从而断定年代以及繁荣程度。
为了这三条目标的实现,各省市县的领导人和专业人员,人民群众一直在往前走。
总之,隋唐大运河“申遗”工作刚刚拉开序幕,目前的工作仅仅是开端,一切结论都应该在扎实工作的后面。走在前面的要继续带头,走在后面的要迎头赶上。
隋唐大运河,地下的辉煌,你的面纱是黄土,终有一天,一梦醒来,世上已过两千四百年,你醒了,带着伴你沉睡了24个世纪的数不尽的行头、家当和珍宝,宛如一座空前宏伟的历史、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大博物馆,迎着21世纪的曙光走来,消息传开,你的辉煌,已经变成可观可近的了,会让全世界的人惊讶得合不上嘴,继而一齐欢呼雀跃,并为之倾倒!
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有一半还埋在黄土中,这两条巨龙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是中华精神的代表,而且大运河比长城更为积极。
我们今日歌颂你们,宣传你们,只是想善待你们,保护你们,而断断不想打扰你们,装扮你们,让你们不得安宁。不,不是这样。对隋唐大运河,也绝不会再整体挖掘出来,或者,再企图通水通航,我们只是想知道你究竟躲在哪里。
(/68134/68134750/43023627.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