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日本二战时期也在造原 子弹?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原来日本二战时期也在造原 子弹?,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日本原 子弹计划: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 子弹。仅仅几天后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就通过广播宣布向同盟国投降。
时至今日,一段重要的历史真相却为人所遗忘:日本在二战的核野心之所以遭遇失败,只是因为缺少金属铀和钚。
1938年12月德国化学家奥托和弗里茨发现核裂变后,发达国家的物理学家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一发现的军事用途,日本也如此。
日本科学家仁科芳雄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将这一新发现进行军事应用的可能性。但直到1941年,仁科芳雄才接到官方委托研究核武器。同时,日本海军也展开了单独的核武器研究。1943年3月,日本海军在首份研究评估报告中说,虽然制造原 子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估计就连美国也很难在战争中实现对原子能的使用”。于是,日本海军对此失去兴趣。
但日本陆军并未放弃。上述报告出炉不久,陆军就启动了通过气体扩散法分离铀235的实验项目。但该计划依旧毫无成果。在此期间,日本人发现缺少实验所需的铀矿石。科学家们原以为,日本的铀矿能提供充足的高质量铀矿石—至少需要两吨。因此,日本部队的所有指挥官都被要求在各自辖区内寻找合适的原料。就连日本的盟友德国都被问到能否提供铀矿石。
虽然最终搜集到一些原料,但只够在1944年制造出一枚米粒大小的六氟化铀晶体。陆军的实验室最终被美军摧毁,以组织者仁科芳雄名字首字母命名的“N计划”失败。
1943年秋,在认识到战争形势对日本越发不利后,日本海军开始与京都大学联合实施“F计划”。该计划准备通过高性能离心分离机制造铀235,但巨大的技术难题和铀矿石供应量过少导致该计划在剩余时间内也未能获得成功。
尽管日本核物理学家在制造原 子弹问题上成就甚微,但在广岛和长崎遭原 子弹轰炸后,他们向日本政府提供的专业意见却非常重要。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原 子弹在广岛爆炸后,日本政府最初不知所措。爆炸发生一天后,仁科芳雄和荒胜文策等核物理学家被紧急召入一个专家小组,他们经过初步分析就得出了正确结果:这肯定是一枚基于铀235的炸弹。但这一发现也误导他们得出了一个致命的假设。他们根据自身经验知道生产铀235需要极高的成本,因此相信,美国只可能拥有一枚这种类型的炸弹在8月9日投下第二颗原子 弹之前,3个方形容器被投放到长崎周边地区,里面除测量仪器外,还有一封来自3名参与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曼哈顿计划”的物理学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信件的收件人是日本知名核物理学家嵯峨根辽吉。几位美国学者在信中迫切要求这名昔日同行,警告日军总参谋部,如果继续作战将造成严重后果。信的结尾处写着:“如果日本不立即投降,将有数倍于此的‘原 子弹雨’落在日本。”如果日本的核计划取得成功,它会在当时使用核武器吗?虽然时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坚决支持发动核战的消息从未得到证实,但日本在使用核武器问题上比美国更有顾虑的猜测绝非事实。如果日本比美国更早制造出原 子弹,世界历史将被改变。
(/68134/68134750/42544911.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