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以一票之差落选美国国语”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德语以一票之差落选美国国语”,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能想像,当你去美国旅游、公干时,碰到的都是说一口纯正德语的美国人吗?有这样一个传说:“历史上,德语曾经以一票之差落选美国国语”,正因如此,你才没有看到前面所说的那一幕。这个传说被证实是假的,但德语与美国这个年轻国家有很深渊源却是事实。
一个流传200年的故事
“德语以一票之差落选美国国语”的故事流传了200多年,中国故事据说有9个版本,其中最生动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第二年,北美13个殖民地决定脱离英国而独立。可是独立之后,新国家采用什么语言呢?有很多人认为英语是殖民者的语言、敌人的语言,不赞同新国家继续使用,所以建议采用德语为国语。也有很多人认为殖民者是敌人,但英语不是敌人,没必要采用德语。大家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用投票的方式解决。就在投票当天,支持采用德语的一个代表弗雷德里克·米伦伯格来晚了,错过了投票时间。结果,德语以一票之差输给英语,失去了成为美国国语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首先,德语在当时的北美不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由于战争、宗教等原因,德国人在17至18世纪大量移民北美。尽管宣布独立的13块殖民地属于英国,但那里有为数众多的德国人,德语很流行。其次,米伦伯格,也就是后来的美国众议院第一任议长,是一个德国人,顺理成章他会支持新国家采用德语。不过很可惜,他来晚了。
还有一些重要史实似乎也能“佐证”这一说法。例如:最早发布《独立宣言》已经签署这一消息的是宾夕法尼亚州一份名为《宾夕法尼亚州邮报》(Pennsylvanischer Staatsbote)的德文报纸。
据德裔美国历史学家威利·鲍·阿德姆斯研究,1776年7月4日,各殖民地代表签署《独立宣言》后将它交给一个名叫约翰·当列普的印刷匠去印刷。7月5日,还没等约翰·当列普将宣言全部印出,《宾夕法尼亚州邮报》就刊登了“《独立宣言》正在印刷,将于今天或明天发布”的正式消息。7月9日,这份报纸又刊登德文的《独立宣言》全文。这些证据,似乎都在说明德语至少应该是当时新国家的备选官方语言之一。
尽管有这些史实,但很可惜,代表们投票选美国国语的故事最终被证实是假的。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类似的投票呢?真相是,这个故事是由一次关于采用德文撰写法律文书的投票演绎而来。
一场扑朔迷离的投票
事情是这样的。从17世纪开始,德裔移民陆续来到北美,他们除了来自欧洲的德意志地区外,还来自奥匈帝国、沙俄帝国等地。美国刚独立时,说德语的人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族群。他们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尽管当时很多州的学校采用德语、英语双语教学,日常生活中德语也完全行得通,但法律文书、政府公告等还是采用英语撰写。这让德裔移民感到很不方便。据《德裔美国人:一个种族的经历》一书记载,1794年1月9日,弗吉尼亚州奥古斯塔县的德裔农场主们向美国众议院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将英文法律文书翻译成德文,或者将法律文书、政府公告同时用德文、英文撰写、发布。他们觉得,这样不但可以方便德裔移民而且有助于他们融入美国生活。不幸的是,这个看起来能惠及大众的提议,以42票对41票的表决结果,被众议院投票否决。出人意料的是,决定投票结果的关键一票来自当时的众议院议长、德裔美国人弗雷德里克·米伦伯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