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秦一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2章 冬训,祖龙赤蛇,楚秦一鹤,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吕不韦离开后,蒙骜立即着手建立通往少水流域各邑和端氏邑的通道。为了试探三晋的反应,蒙骜首先派出商家到安邑采购盐,并出售自己的商品。很快他就得到了安邑的回应:安邑令也派出了商家到绛城摆摊。也就十来天的时间,双方到对方郡城里经商的商人就达到数十人的规模,成为对方集市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受到安邑通商的鼓励,蒙骜下一步就向端氏和少水流域分别派出了商队,同时,一支二三百人规模的筑路工程队从翼城出发,开始修筑上山的道路。
从河东通往上党的各条道路在长平之战前后都曾修筑,只不过当时是战时,为了快速支援前线,道路的标准比较低。现在蒙骜决心把那些道路重新扩展、加固,并在道路两侧植上树木,让它成为真正的交通大道。
为了满足平时民用要求,上山的道路必须修得更加平缓,这无疑加大了工程量。蒙骜派出的工程队人数也不多,修路的进展十分缓慢,一天大约只能修个两三里。等到道路修到山上后,前往各邑的商队也陆续回来了,带回来许多山货,以及,各邑的风土人情、治理情况。
据前往各邑的商队报告,包括端氏在内,各邑的城主都不是韩国委派的官员,而是原城中的城主。这些城主都是当地声望卓著的大户,勇武有力并善于经营,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戴。他们有条件在居所周围修建起一座小型的城池,为本邑里的居民提供防御设施,抵御外来侵略,主要是盗贼的侵略。他们的居所自然位于城池中最核心的位置,被统称为“城主府”。城池一般都是边长一里左右的方形,根据城主的财力大小,城池的坚固程度不一,城内的设施也不能保证,最薄弱的城池可能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住宅小院,而坚固的城池甚至可以在外围建一圈护城河,坚固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要塞。
端氏是一个很特殊的邑里,其特殊就在于,三家分晋后,它曾经是被驱离的晋侯居住的地方。晋侯虽然被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财力、物力、人力自然是一般土豪们不可比拟的,有条件建立一座更大、更坚固的城池。端氏城几乎有县城的规模,边长达到二三里,城高二丈,而且不是那种很薄的城墙,城墙上有通道,可供两列士兵交错而过。这里曾经是长平之战时秦军增援前线的重要中继,也是秦军在上党最后的据点,地方势力早已经被消灭,当地已经没有众望所归的家族,失去了自治的基础,按理,韩国应该派出官员直接管理,恢复秩序。
然而,秦军撤出上党,退到河东后,赵国将上党归还韩国。韩国的官吏们只忙于争抢上党核心区的地盘,对于周边地区无暇顾及,除了派人征税外,只任命了一个当地人出任邑主,这人除了八面玲珑,能得各方好感外,没有其他势力。河东的商队进入端氏时,当地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家各户都对外来人保持着警惕,轻易不与外人打招呼。商队是先与邑主沟通,再由邑主通知各家各户,有交易需求的,可以带着自己的山货,到城门边商摊上交易。
没有了官府,也没有了集市,端氏城已经完全荒废,城里的人全都搬出城去,回归田亩种地。城内野草丛生,连官府内都已经被杂草淹没,成为野兽出没之处。商队只能在城门上临时打扫出一片地方,供自己居住。商队认为,只要秦军派兵过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重新占领端氏。
少水诸城也只是向上党交税,并没有韩国官员进驻,只不过当地的权威体系还在,有城主调停,居民可以自治。商队进入后,引发了邑民的注意,很多人都出来与商队交易,总体交易量比端氏要大得多。
有了这些商队返回的情报,蒙骜对开辟对端氏、少水诸城的交往有了信心:韩国并没有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机构,自己向这些方面延伸影响力不会引发剧烈的反抗;只要自己不做得太过分,给上党留下一些颜面,蒙骜甚至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事实上恢复对各邑的管理。
目前已经是秋天,秋收就要来临,蒙骜只得暂停对外扩张的想法,集中力量完成秋收。
秋收过后,各郡县就要将年内申请移居河东的邑民,集中送过来。首先送来的,自然是关中的三十一县,每县大约有三五十家。这些家庭或在关中根基深厚,为了拓展而分出子弟来河东发展;或为刑徒,为了免罪而移居河东。相对而言,那些刑徒带来的人更多一些。由于秦王有令,带一人至河东则免罪一级,那些犯了大罪的人,为了能够多免罪,往往将妻儿老小都带来。但秦王并没有说多带一人就可以加一爵,那些为了加爵而来的士伍一般都只带一妻一子过来,满足全家移居的基本条件,其他人都先留在原籍,等情况稳定了再视情况接出来。
关中是秦国的根基之地,关中之民一般都熟谙秦律,适应秦国的治理体系,蒙骜将他们集体安置在绛城周围,作为核心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