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01
王朝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二集01,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王朝柱,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邓小平:“你们不要单一搞油,还要搞石油产品,化肥啊,化纤啊,等等。”
叶书记:“我们也想搞,就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邓小平:“可以派出去学习,请进来当老师嘛!”
叶书记:“派出去容易,回来就难了!半年前,我们有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出国探亲,用同志们的话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邓小平:“为什么呢?”
叶书记:“一九五七年反右她当了右派,后来到大庆一边接受改造一边工作。一年前给她摘了右派的帽子,落实了政策。说句公道话,她在引进三十万吨乙烯工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说:像她这样的专家走出国门还会回来吗?”
这时,一辆解放牌卡车沿着大街飞驰而来,年过百半的化学家王工站在车上大喊:“小牟!等一等我―!”
牟记者转眼一看,激动地大喊:“王姐!你真的回来了?!”
王工大喊:“我回来了!”
邓小平:“这位王姐是谁?”
牟记者:“就是我跟你说过的中学同学。”
邓小平:“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她就是那位被打成右派出国探亲的化学家。”
叶书记尴尬地:“对.对……”
邓小平下栩处
王工:“我利用出国探亲的机会, 自费考察了美国、德国、 日本等国家的石油化工企业。邓副主席,我们国家在这些领域实在是太落后了!”
缓缓摇出认真听讲的邓小平、叶书记和牟记者。
邓小平:“是要走出去看看啊!”他指着叶书记,“我听他说,你的同事都认为你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呢!”
王工:“这怎么可能呢!这块大地是我的祖国,大庆是我献身的地方。退一万步说:祖国母亲错打了孩子,作为孩子也不能和母亲记仇啊!”
邓小平:“说得是何等的好啊!”
叶书记:“王工,你怎么突然回大庆了?”
王工:“我在日本收到了我先生的电话:他听你说中央领导要来大庆视察。我再把邓副主席访问朝鲜联系起来一想,来大庆视察的中央领导准是邓副主席。就这样,我收拾好所有材料,坐上飞机就回来了。”她边说边把各种资料放在了邓小平身旁的茶几上。
邓小平:“你要把这些材料收好,让它们为中国石油化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出力。”
牟记者提醒地:“老同学,今天可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哟,有什么想法可都要讲出来啊!”
叶书记:“对,对……”
王工:“邓副主席!我们不仅要找油、找气,我们更要发展相关的化学工业。如果一个省有两个大的化肥厂,中国的粮食就能增加三分之一;如果一个省有两个上规模的化纤厂,中国就会有几千万亩种棉花的土地空出来种粮食。”
邓小平:“完全正确!化学工业发展了,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生产。怎么样?我支持你先在大庆搞实验,然后再向全国推广!”
王工感动地站起身来,说了一句:“谢谢你啊邓副主席!”接着又向邓小平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牟记者的画外音中,叠化出相应的画面:
“邓小平同志离开大庆之后,又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进行了视察。他不仅对如何发展我国工业、农业做出了具体的指示,更重要的是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扩大企业自主权,揭批‘四人帮’不能没完没了,要实现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等等,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前进的方向。同时,邓小平还十分清醒地看到思想僵化、大搞‘禁区’,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为此,他在沈阳意味深长地讲了这样几句话:‘我是到处点火,在这里点了一把火,在广州点了一把火,在成都也点了一把火’。九月十八日,邓小平又来到我国的钢都鞍山点改革之火了……”
鞍山火车站站台
沈书记一行有些紧张地站在站台上。
墨绿色的火车专列缓缓地停在站台上。
有顷,专列的车门打开了,李秘书第一个走到站台上。
沈书记一行快步走到专列车门前。
邓小平走下专列,握住沈书记的手,热情地:“沈书记,我们是老朋友了,很高兴见到你。”
沈书记难为情地:“可我……对不起邓副主席。前年‘批邓’的时候,我也批了。想起您对鞍钢建设和发展的支持,真是太不应该了!”
邓小平笑了:“不,不!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中央的事。再说你是书记,中央要求批,你能不批吗?”
沈书记:“您这次来鞍钢,还有其他的事吗?”
邓小平:“没有,就是来看看鞍钢。”
沈书记:“那好,我们先到宾馆休息,然后再安排您参观鞍钢。”
邓小平:“不!现在就下厂子看看。”
沈书记等听后愕然。
鞍山大街
一辆面包车快速行驶在马路上。
化人面包车内:
邓小平:“现在,全国人民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但是还心有余悸。方才,你这个沈书记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向我作检查,生怕我拿掉你的乌纱帽,对吧?”
沈书记尴尬地:“没、有……”
同车的人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邓小平:“至少是心有余悸,对吧?”
沈书记:“对。”
邓小平:“鞍山是中国出了名的钢都。要发展钢铁事业,第一条就是不要设‘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讲真话的不一定是反革命,顶多是思想错误。但不许人民讲话,框住人们的思想害处极大。”
沈书记:“对,对。”
邓小平:“今天,鞍钢派谁陪同我参观?”
沈书记:“老夏。”
邓小平:“马工程师解放了吗?”
沈书记:“解放了!他将参加汇报会。”
邓小平指着牟记者:“你们认识她吗?”
沈书记:“认识。他是我们原吴副厂长的爱人,是知名的大记者。”
邓小平:“我听牟记者说,他和吴副厂长还有一个儿子在鞍钢,是吧?”
沈书记:“是!”
邓小平:“你们要安排好他们母子见面。同时,我也要见一见吴副厂长的这位遗孤。”
鞍钢七号高护
从上摇下:约三十米的七号高炉屹立在厂房中。
热浪卷着灰尘扑面而来,大有扬沙之感。
满面汗水的炼钢工人忙碌着炼钢。
头戴柳条帽的邓小平驻足高炉旁边,认真地察看这座又高又粗的七号高炉。
老夏在一旁介绍:“这座七号高炉,是由原来的七号、八号两座高炉合并建成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高炉,也是我们鞍钢实行技术改造的产物。”
邓小平:“厂里现有几座高炉?年产量是多少?”
老夏:“现在全厂共有十座高炉,年产六百四十万吨。”
邓小平:“这座七号高炉最大?”
老夏:“对!我们准备继续把小高炉改造成大高炉,到时可以达到可供一千万吨钢所需要的铁产量。”
邓小平:“你们打算怎么个改法?”
老夏:“利用高炉检修期间进行改造,坚持改造不停产,不减产。”
邓小平:“这样好!老企业改造大有希望。”
炼钢工人高兴地向邓小平打招呼。
牟记者跟在邓小平的身后,拿着笔和本记录着。
邓小平:“你们一定要爱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要把炼铁这个环节抓好。”
沈书记:“是!”
鞍铆工厂
邓小平一边走一边说:“我看了欧洲和日本的一些材料,年产一千五百万吨钢,三万人就够了。可你们呢?……”沈书记跟在邓小平的身旁:“比人家多很多。”
邓小平:“怎么办呢?”
沈书记:“我们准备实行挖潜措施,将生产人员减到九万至十万人。减下来的人员,一部分由我们自己消化,另一部分人支援外地。”
邓小平:“可以支援就要动工兴建的上海宝钢。”他抬头看了看烟尘笼罩的天空,“鞍山的污染太严重了!”
沈书记:“这一直是困扰鞍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邓小平沉重地:“像这样严重的污染环境,会把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搞坏了,非下大气力治理不可。”
(/10659/10659931/11166763.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