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清梦等星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章 锦鲤福女关我什么事46,快穿:女主就要活着,一船清梦等星河,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长安上任首辅后,秉承着“务实效而不求虚名,善调和而勿走极端”的理念,在仁宣之治的框架内,以民生为本,平衡皇权和文官的关系,限制宦官的势力。
在同朱长春说起的时候,她也相当的直言不讳。
长安:“我的建议依旧是,在朝堂上公布五年计划,而不是只有内阁大臣们知道未来朝廷的重心和方向。”
“如今有强势的君王,有我这样不贪权的首辅,所以君臣的关系才会如此和谐,可谁能保证以后会一直这样呢?”
“定下五年的工作核心,哪怕内阁人员有变动,哪怕新君尚未掌权,可有这五年的时间,也足够后继之君筹谋了,不至于一上位,就沦落到被内阁摆布的地步。”
对于这样有些杞人忧天,且怀疑后继人的话,朱长春也没生气,反而觉得长安思虑周详,“可朝堂局势变幻莫测,国家也总会有新的事情出现,万一这些计划到时候成为新君改革的阻力了怎么办?”
长安:“制定下大的方针政策,不要事无巨细,再添上一句,勿要死守规矩,以民生为本。”
随后朱长春就和内阁商议,又征求了百官的意见,将朝廷未来五年的重心放在休息养生和减税上。
宣和十三年的春闱,主考官是长安,取士子三百二十六人,其中杂科取士十一人。
春闱结束后,杂科进士全都被选入工部,跟随工部官员前往江南之地修水泥路。
其余士子也都各有选派,其中考上庶吉士者七人,皆入翰林院。
朝堂进入新的血脉之后,很多事情的推行就变得顺畅起来。
长安力主在户部成立惠农署一司,专职推广高产的粮种和农具,以及肥料。
在江南盛产蚕丝之地,建肥料厂,利用蚕矢沤肥,然后运往北方。
资助建厂的,都是江南的豪商,礼尚往来之下,工部的建筑队会优先修此处的水泥路。
北方战事已定,戍边的藩王也慑于朝廷的新火炮,无论是要军饷还是要粮食,都小心翼翼了许多。
宗室则在考科举和削俸的推行下,极大地降低了朝廷的消耗,虽然考上的没几个人,但削减的俸禄很是可观了。
户部官员在年底算账的时候,抱着厚厚的账册,看着各地的存粮和税收,高兴的都合不拢嘴,简直是太富裕了啊。
还没等高兴几天呢,长安就又来要银子了。
户部右侍郎:“大人,这国库才充盈,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拨银子呢,建乡学的事情,就再等一等吧,实在是河工那边要花大头啊。”
长安:“河工的钱不能动,先留出来,我要的钱是各衙门冰敬和炭敬省下来的那份。”
户部右侍郎大惊:“大人,这钱如果挪用了,那您会成为众矢之的了啊,可万万使不得。”
长安:“债多不愁,我还怕被人骂么?”
“你不要在这里打哈哈了,自从改烧蜂窝煤之后,这么多年来省了多少银钱你们心中有数,全都装进各衙门的钱袋里了,哪怕只拿出一抿子,也够开乡学了。”
“再说了,哪个城镇没有几间破屋子,至于纸笔消耗也不用担心,毛笔价贵,完全可以用炭笔,咱们图的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识字明事理,不是指望着他们考进士呢。”
户部右侍郎:“大人,你当真是心怀天下......”
长安:“你也怀,你也怀,赶紧弄个章程出来,看看各地衙门要出多少钱,户部给拨多少钱才合适。”
等户部将花费算出后,长安就在大朝会上提出了此事,不出意料的,又被反对了。
长安:“郑大人数次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宝物将国库的珍宝坊都塞满了,新式农具和肥料的使用,也让高产作物更加高产了,各地的粮仓也都是满的,诸位摸着良心问问,真就拿不出这么一点儿银钱吗?”
“之前本官就说过了,屋子不用多好,能挡风遮雨就行,各地都有长安纸的作坊,羊毛和兔毛的制笔之法也已经教了下去,制笔的开销几乎就没有。”
“只不过是每日中午一个粗粮窝头,各地的衙门也拿不出来?”
有官员站出来:“大人,不只是每日的午饭,还有先生的聘用......”
长安:“这好解决,各地秀才和举人,都可以轮流去乡学教书,只要教满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去东山书院学习。”
“一些老童生和老秀才,以及没有等到候补的举人,也可以申请一直教书,到时候会让府学给予他们名誉身份,朝廷给发俸禄。”
“诸位,不能只是国富,还要民富,否则会乱的。”
宣和十四年,内阁首辅长安牵头,号召各地衙门为民生计,开设乡学,凡五岁以上的孩童,皆可入学识字,可免费读到十岁。
这个消息,是随着减免赋税,永不加科的政令下发的,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在翘首以盼。
长安和发财说到:“只有让孩子们都有书读,才能把更多的女孩子送进书院,让她们认字学知识,哪怕一个县里只读出来一个女子,那就是榜样,就是值得的。”
当然是值得的,当朝首辅大人是女子,这就给了许多人家震撼,生女莫不喜,独不见封侯拜相者也是女子。
宣和十五年,东出琉球岛的汉王遣子来朝,汉王的儿子只比朱长春小了几岁,但是风吹日晒沧桑的很,拜见了朱长春后,只用几句话就说清了过去十几年的经历。
“在东边海上转了一大圈,打下了好几个岛,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在琉球岛常住,现在岛上都是咱们的人,岛也改名为长明。”
寥寥数语,其中的艰辛却也是可以想到的。
汉王儿子这次回来,主要是请求将那三千近卫的家小也都带去,毕竟彻底掌控了琉球,那就要过安稳日子了,将这些士兵的家人带去, 也是为了安定众人的心。
朱长春和百官商议后,决定大张旗鼓的布告天下,长明岛以后就是大明的土地,汉王世袭,然后再低调的通知那些人家,如有愿意走的,朝廷就派船去送。
有了汉王占下琉球的例子,陆陆续续又有藩王上奏,想为国朝开疆扩土,朱长春全都允许了。
宣和十六年,朱长春改革藩王镇边旧例,实行轮换制,三年一戍边,到期后换守卫之地。
这一年,孔逢春顺利考中了举人,被长安招到户部候补,负责各地的乡学勘察。
孔逢春:“大人,一些偏远地方的乡学,情况依旧不是很好,能上学的女童寥寥无几。”
长安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去找当地的衙门,如果一个家里没有一个女童能读书,那就先停了这家的肥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