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汉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格博士,抗战之浴血山河,秦风汉月,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是全球第一款采用金属冲压技术制造的枪械,外貌近乎简陋,用欧洲各国潜伏在第三帝国的间谍的原话就是:这实在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
所有间谍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第三帝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只有一战和二战最大的军火贩子美利坚的军械专家们清楚,不是第三帝国不行了,而是第三帝国在金属冲压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他们前面。
而从未来来此的岳复更加知道,MG42研究成功,不光是金属冲压技术的突破,其实更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
格鲁诺夫本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
当时由于第三帝国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
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
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第三帝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美利坚的军械专家们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他们都低估了MG42机枪的可怕,甚至直到战争结束,MG42用实战证明了设计者格鲁诺夫的天才设计。
无论在红色北极熊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第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砾堆,MG42都是第三帝国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
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枪声。
MG42机枪射速每分钟最低1000发,最高1300发。
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据说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枪声。
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伯朗宁机枪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也有盟军士兵形容象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新兵对此还没有什么,盟军的老兵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种恶魔般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声音就是死神的呼唤。
这是必然的,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也可以射击出五六发子弹。
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中,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
实战中,MG42因为其高射速,不但对付小股目标游刃有余,对付集团目标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所在的一个连和其他的三个连队作为先头部队抢占海滩。
而守卫沙滩的第三帝国军只有一个加强的海防排,其中一个机枪班,二挺MG42机枪。
但是就是这二挺隐藏在海岸碉堡里的MG42,对登陆的美军造成了重大的杀伤。第三帝国军的二个机枪手时而扫射,时而精确点射,准确的把美国大兵挨个击毙在海滩上。
最终这两挺MG42造成米勒上尉的连三十多人阵亡,七十多人受伤,几乎全军覆没。
如果不是米勒上尉靠着自己的经验和勇敢,巧妙的绕过MG42的射击区,从后面干掉了他们,美军滩头部队估计得全部都得死在MG42的枪下。
电影中受伤的士兵,都是多处中弹,全身是弹孔血流不止,还有被射出内脏得,惨不忍睹。 其实,这段剧情还真不是瞎扯,是根据一个真实战例改编而来。
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中,驻守在碉堡内的海恩·塞弗罗,这个后来被称为“奥哈马之兽”的20岁年轻士兵,靠着一挺MG42机枪,在9个小时里他用光了哨所里所有库存的12000发子弹。
机枪子弹用完了以后,他又用自己的毛瑟步枪继续射击打了400发子弹。
(/48905/48905106/30073857.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