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坠棺,狐情未了,狐仙老婆求放过,就不服,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谁?”爷爷喊了一声。

门外响起一道中年男人的声音“老杨叔,是我啊!”

这声音我听得熟悉,是小李子的爸爸,李太东。

爷爷下地将房门推开,门外站着眼眶通红的李太东,显然刚哭过,在他身后还跟着五个三四十岁的老爷们。

爷爷问道。“大晚上过来有啥事啊?”

李太东声音中有些哽咽道“到你这给我家孩子买口棺材!今晚就打算给孩子下葬。”

看着情绪悲痛的李太东,我心里不由得浮现一层酸楚,毕竟好不容易拉扯这么大的孩子说没就没,这对任何一个父亲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爷爷点点头,从窗台上拿了一把手电道“跟我过来吧!”

爷爷做棺材的技巧在附近十里八村都是相当有名的,因此只要是附近谁家有人去世都会到爷爷这里买棺材。

爷爷平时会提前做好一些棺材都放在仓房里,避免风吹日晒。

打开仓房门,在木架上摆放着七八口大小不同的棺材。

李太东目光扫了一圈,挑了个相对小点的松木棺材道“老杨叔,就要这一口了,多少钱?”

“这口棺材就收你一千五吧。”

这年头物价飞涨,连棺材也不例外,大城市里一口松木棺材都能卖到七八千左右,因此爷爷卖一千五已经很便宜了,何况城里的棺材质量一定不如爷爷做的。

李太东直接掏出十五张红票子递给爷爷,没有还价,因为在买卖棺材这一习俗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绝不能讨价还价,否者会带来晦气。

挑好棺材后,李太东继续说道“老……老杨叔,我们家孩子出了这档子事,您也过去帮张罗张罗吧。”

爷爷以前在村里当过二十多年的队长,有很高的威望,加上是个棺材匠,精通白事流程,所以很多人家死了人都会找爷爷张罗。

爷爷点头答应,我也跟着一块去了李太东家。

李太东家离我们家也就六七百米,大老远就能听到他家院里传来“白事”吹喇叭的声音。

这些“白事”都是附近村子的人,每当有人去世后他们都能在很短时间内赶到,吹喇叭,哭活,扎纸人花圈都由他们承包。

我们这边有个习俗,孩子死后是不会大办丧事的,只需小殓一下装进棺材,吹上几声喇叭,最后找个地埋了就成,流程越短越好。

这也就是李太东这么着急到我家买棺材的原因,就是打算今晚把儿子给裝棺埋了。

走进院子,里面大概有二三十个人在忙活,有烧纸钱的,有吹喇叭的,还有整理扎好的纸人和小马。

小李子的尸体摆在院子中间的一张草席上,不过已经换了一身新衣裳,他的母亲和奶奶坐在旁边仍不停地哭,这一幕看得令人心酸。

我和爷爷走到小李子身体旁,发现他之前翻着的白眼珠已经闭上,整张脸除了发白和一些浮肿外倒没其他不正常的。

虽说我已经知道小李子真正死亡时间已经有十个多小时了,可想着他们家人还一概不知,因此也就没有多嘴多舌,毕竟能让孩子早点入土为安才是最要紧的。

李太东等人将棺材放在地上,过来问爷爷下一步该怎么做。

爷爷道“先来几个人在棺材里面放上干草五谷,再放进去七颗红枣和七枚铜币!”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出门,见过他主持过很多丧事,自然知道放进棺材中的物件都是什么寓意。

人死后入馆,棺中除了放入死者和他一些生前物品外,还要放些其他东西,

比如放入的干草五谷就代表着粮食,寓意阴魂走在黄泉路上不会被饿到,七颗红枣则代表着能“早”日托生。

至于七个铜钱则是黄泉路上的买路钱,因为人死后奔赴黄泉要过七关,这七关分别是望乡关、饿鬼关、金鸡关、饿狗关、阎王关、衙差关、黄泉关,只有顺利过了这七关才能才算帮阴魂重新托生。

而过每一关都要一颗铜钱打点,所以就需要一共七个铜钱。

一切东西放置妥当后,爷爷直接让李太东将小李子放进棺材里,毕竟死孩子的习俗很简单,相比较大人去世省下很多麻烦。

小李子被放进棺材后,爷爷又让几个老爷们将棺材给钉上。

一切妥当后,爷爷提气喊道“起棺!”

李太东和那五个老爷们扛着龙架准备抬起棺材。

可随即奇怪的一幕出现,只见六个人齐声发力,脸都涨红了,棺材却在原地纹丝不动。

爷爷做的棺材我都比较清楚,像这种松木料子且个头不大的小棺材差不多两百来斤,刚才六个人抬回来的时候都健步如飞,即便现在装上了小李子和一些物件,也就顶多三百斤,现在怎么就抬不起来呢?

李太东倒没觉得不正常,又招呼过来两个人帮忙一起抬棺材,可这两个人的加入仍没有起到啥效果,松木棺材就仿佛是被钉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院中的气氛开始变得有些不太对劲,连“白事”也停下吹喇叭,望着院子中央的松木棺材。

站在我旁边的爷爷眉头皱起,走到李太东跟前微微压低了声音道“我看事情有些诡异,今晚还是别抬出去埋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仙缘剑路

烽火戏诸侯

镇魔塔

乘风戴月

凡尘仙缘

一万零壹

千世归来,横推万界

枯崖雨墓

除我之外

应不许

路人甲女配修仙后,师尊一路相护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