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3章放榜,大明之太孙无敌,朕闻上古,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去第一场考的经义惹人关注外,后面两场所考的内容倒是影响不大,这是取决于自北宋以来的“通经取士”制度,恰巧与当今天子朱标的偶像北宋仁宗有关。

庆历四年宋仁宗根据范仲淹、宋祁等人建议,实行新政改革,省试分策、论、诗赋三场,以三场的全部成绩为录取根据,不考帖经、墨义。

通晓经术的考生愿对“大义”的,可以试经典“大义”十题,由此增加了儒学经义的比重,到了熙宁年间,另一位变法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对科举制度又进行重大改革,单设进士一科,并废除诗赋、帖经、墨义,改试“经义”、论、策。

所谓“经义”就是根据儒家经书原文摘出句子或段落作为试题,要求考生以论文形式阐发其精神要义,而在“经义”考试中,考生必须通晓经义,又有文采,才算合格,不像原来的墨义那样,只求粗解章句,这就促使有心功名的书生士子必须精研儒学圣言,有利于稳固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其后司马光执政,废除新法,又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直到宋哲宗亲政后,又予否定,“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逐渐演变成为定制。

通经取士是两宋儒学复兴运动,在科举制度人才选拔上的表现,北宋政权实行文官治国,提倡孔孟儒学。

经义取士的官方施行也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诞生,对后代科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到元明两代,为加强对百姓士子的思想控制,稳固江山统治,程朱理学被定义为官方哲学,“经义”自此成为科举大考的核心内容,并尽数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但这种只重经义的取士手段,导致天下士人尽皆专精八股,疏于策论,文风斐然,论实事切要害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例如大明连年天灾不断,先前黄河水患突发,不是大旱,满朝文武不是唯恐吃力不讨好避之不及,便是空谈理论不做实事,最终还是朱雄英牵头召集了一批治水经验丰富的专家,奔赴水患灾区,这才得以将其解决。

变法大家王安石改革科举以通经取士,本来希望改变天下士子强诵博记、空疏无用的不良学风,岂料非但未曾达到崇本务实的目的,反倒是演变至元明,这经义取士以八股文“制义”,导致士人思想空疏,形式僵化。

故而朝野上下,上至朝堂公卿,下到贩夫走卒,都十分清楚会试第一场的重要性,若是第一场的经义名列前茅,后面两场的答卷只要不出现纰漏,那注定将会金榜题名!

四月十五,放榜之日。

因此时正值杏花开放,故而贡士榜也被称之为杏榜,举人桂榜同理,金榜则是殿试之后的进士榜,榜上有名者便是此次科举大考遴选而出的青年才俊。

此刻贡院之外,再次出现了人山人海之盛况,众人尽皆翘首以盼,无比煎熬地等待着礼部官员放榜。

而一些富商巨贾、士绅豪强们早就带着家丁站在人前,手中拿着一叠士子画像,锐利的眸子来回逡巡打量,对那些意气风发的举人士子蠢蠢欲动,准备上演一番“榜下捉婿”的戏码。

“来了,来了!礼部大人来了!”

不知何人高呼了一声,整个人海顿时骚动欢呼了起来。

探花郎抬头一看,果真有一行礼部官员缓缓走出,穿着礼服鱼贯而来,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步履坚定,逼格满满。

眼瞅着身旁的韩克忠已经激动得面色红润,探花郎忍不住出言安抚道:“无妨,你们就算是信不过自己的才华,难道还信不过太子殿下的才华吗?”

三人:“???”

你娘咧!

你个丑脸鬼,会不会说话?

难道这会试中了不是靠我们自身的才华吗?

礼部官员正在鸣放炮竹,显示喜庆,三名士子却是联袂而来,顿时引得人海再次爆发出了欢呼雀跃之声,无疑正是陈?、尹昌隆、刘仕谔这三位会元夺冠的热门人选。

王恕:“装逼!”

焦胜:“骚包!”

韩克忠:“傻叉!”

探花郎:“???”

我尼玛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小说主角剑无双剑梦儿

打死都要钱

宠物小精灵之存档超人

宠物小精灵之存档超人

末世重生后宿主又挂了

小棉Q

万道剑尊剑梦儿和剑无双

打死都要钱

玄学大佬燃翻天

春水摇

重生之无上冥神

蓝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