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求仙录:紫楹仙草长生缘》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东渡求仙录:紫楹仙草长生缘》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回 楼船浩荡出琅琊,海途初遇验草形
始皇三十七年秋,琅琊港帆樯遮日,百艘楼船首尾相接,最长的“寻仙号”高五层,可载千人,甲板上栽种着从各地搜罗的奇花异草。徐福身着玄色方士袍,手持紫楹仙姝画像,对医工与童男童女讲授辨识之法:“此草附石而生,喜海雾而畏烈日,多生于朝东的崖壁。辨认有三诀:一看茎——紫中带碧,节如竹,掐之有黏汁如脂;二闻气——甘香中带清苦,闻之头脑清醒;三尝味——初嚼微苦,后回甘,津液自生。”
船队起航后,沿黄海东行,月余至“养马岛”。岛上多石崖,海雾终日不散,医工赵佗在崖缝中发现一草,与画像酷似:茎紫如玛瑙,叶翠如碧玉,只是花苞略小。徐福攀崖采摘,见其根盘石而生,吸崖下甘泉,笑道:“此乃近海所生的‘铁皮石斛’,虽不及仙山的紫楹仙姝,亦有滋阴之效。”
此时,船员王二忽患“暑湿”,头痛身热,口渴心烦,呕吐不止(湿遏热伏之象)。徐福取鲜石斛茎,捣汁,加青蒿汁(相须,透暑邪)、生姜汁(相畏,制石斛之凉),令其饮下。半个时辰后,王二呕吐止,热退大半。徐福对众人曰:“此即‘湿温初起’,石斛滋阴生津,青蒿清热透邪,生姜和胃止呕,三者配伍,恰合‘七情’之理,故能速效。”
又过十日,童女阿瑶患“肺燥咳嗽”,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入夜尤甚(肺阴不足之象)。徐福取晒干的石斛茎三钱,配麦冬三钱(相须,润肺)、川贝母一钱(相使,化痰),煎水与服。三剂后,阿瑶咳嗽渐轻;七剂后,痰消咳止。徐福在竹简上记:“铁皮石斛,近海所生,性凉味甘苦,治暑湿、肺燥皆效,确是紫楹仙姝同类。”并教船员栽培之法:“取石缝中的苔藓裹其根,绑于船舷的石壁上,每日以海雾所凝之水浇灌,可存活。”
第四回 海市蜃楼现仙山,徐福立誓觅真踪
船队东行三月,越东海,入黑水洋,一日黎明,忽有船员惊呼:“仙山!仙山!”众人望去,见海平线上浮现楼台殿宇,玉桥横跨云海,仙鹤翔集,正是梦中的三神山!船员们皆跪地叩拜,唯徐福凝神细看,曰:“此乃‘海市蜃楼’,是天地间阴阳之气交蒸而成,如镜中花、水中月,非真仙山。”
话音刚落,云海渐散,仙山消失无踪,船员皆失望。此时,船上粮草渐少,淡水亦显不足,不少人因饮咸水、食干粮,患上“消渴”:口渴引饮,饮后仍渴,小便短赤(胃阴亏虚之象)。徐福取铁皮石斛五钱,配知母三钱(相须,清胃火)、葛根三钱(相使,升津止渴),煎水给患者服下。三日之后,口渴减轻;十日之后,诸症渐消。
徐福召集众人,立于船头,举着铁皮石斛曰:“此草虽非仙山正品,已显神效,可见仙山不远矣!今逢‘金运太过’(五运),‘阳明燥金’司天(六气),海上燥邪盛,故多消渴,此草能救,正合天意。”他指着东方:“再行三月,必至瀛洲。若寻得紫楹仙姝,不仅能报陛下,更能救天下阴虚之疾;若寻不得,我徐福愿葬身鱼腹,以谢陛下!”
当夜,徐福梦见紫楹仙姝立于浪尖,对他曰:“仙药非求而得,乃应缘而生。汝心诚于济世,而非媚上,故能得见。”醒来时,发现船舷上栽培的铁皮石斛竟开出了小白花,香气满舱。徐福知是吉兆,命船队加速东行,帆影如箭,直指那片被海雾笼罩的未知海域——紫楹仙姝的真容,即将在瀛洲的石崖上揭晓。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本卷通过徐福的背景、梦中细节、始皇的病症、航海准备、具体病例等,更深入地融入五行、五运六气、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中医理论,以“铁皮石斛”为铺垫,通过“暑湿”“肺燥”“消渴”三案展现其功效,同时强化“实践先于文献”的线索(徐福的竹简记录),为下卷寻得紫楹仙姝、传承药法埋下更丰富的伏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