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君臣对
烟雨织轻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1章 君臣对,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烟雨织轻愁,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路上,贾环还在想着元春令旨赐婚的事情。
亲王、王后、嫔妃、太子下的命令叫令旨。
(前一章用的懿旨是错误的,因为时间仓促,没来得及查仔细。懿旨是皇太后、皇后下达的命令。元春下达的命令是叫令旨,已修改)
其实在红楼书中,情节若是按照曹公原意进行下去的话,贾宝玉最终娶薛宝钗,也应该是元春下令旨赐婚的结果。
在贾宝玉亲事一事上,贾母和王夫人婆媳之间意见并不统一。
贾母属意林黛玉,王夫人属意薛宝钗。
而在客观条件上,其实林黛玉身份地位比薛宝钗更尊崇,更合适嫁入贾府。
古代两家结亲,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贾家乃是一门双国公的国公之家。
而林家祖上出过侯爷,林如海更是清贵无比的探花郎出身。
所谓公侯万代,这两家才是真正门当户对的家庭。
而薛家只是皇商而已,即便祖上出过一个紫微舍人,那也是没有爵位的商人世家而已。
都说四大家族同气连枝,相互之间多有联姻。
为何薛蟠没有娶四大家族的小姐为妻?
薛蟠为啥没有向贾府的迎春或者探春提亲?没有向其他两大家族提亲?
最终反倒是娶了一个十里桂花的同为商人世家的夏家女为妻?
薛蝌娶的邢岫烟,其家族更是没落不堪。
可见薛家虽然被列为四大家族,其实也不过是有几个臭钱而已,他们真正是上不得台面的。
因此,其实林黛玉比薛宝钗更具有优势。
然则最终贾宝玉仍然娶了薛宝钗,不去看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的话。
贾环猜测,这应当是元春下令旨赐婚的结果。
而在元春赐婚之后,死了黛玉,又气死了贾母,然后开启了贾家覆灭的开端。
而贾环没想到的是,自己都穿越过来了,没想到元春还是下令旨赐婚,不过这一次赐婚的对象是林黛玉而已。
(以上也算是回应评论区网友对元春赐婚的质疑,元春作为娘娘,是有资格赐婚的。当然了,林黛玉作为盐政林如海之女,元春赐婚或有几分不妥之处,然则小说嘛,实难做到尽善尽美,滴水不漏,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对这位并没见过几面的同父异母的大姐,贾环心情还是颇为复杂的。
以前多怜悯,此刻却是对其厌恶至极。
贾环心里对荣国府残存的几分情分,到了此刻也已经消耗殆尽。
这一次贾环不知崇康帝为何要召见自己,不过在贾环看来,这倒是一次破局的机会。
公然抵抗皇妃令旨,此事颇多后患,他总不能真的带林姐姐私奔吧?
若果真如此的话,置姑丈林如海于何地?
就在贾环思索的功夫里,已是来到了皇宫之中。
不多时,贾环便是被请进了御书房中。
贾环拜见过崇康帝,便被崇康帝赐座,命其坐下说话。
贾环坐下之后,崇康帝不由说道:“贾爱卿,这一次我大夏在长城一役中,能够大获全胜,歼灭数万金军。”
“固然是周通指挥有方,然则周通言称此战兵法,皆学自于贾爱卿。若贾爱卿亲自指挥的话,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
“如此来说,贾爱卿也可说功不可没啊!”
听到崇康帝的话,贾环不由充满期盼的,眼睁睁地看向崇康帝。
他现在就想听崇康帝接下来要说的:不知你想要什么赏赐这句话了。
只要崇康帝说出这句话来,贾环马上就会求崇康帝赐婚。
然则崇康帝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之色,却是突然打住,断然不提赏赐一事。
这不由让贾环傻眼了。
皇上这啥意思啊?你巴巴的把我叫来,又说了这一番话,还说我功不可没。
按照常理,接下来难道不是要问我想要什么赏赐吗?
怎么到关键时刻还停住了呢?
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崇康帝这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而崇康帝看着贾环脸上的表情,脸上不由露出一抹笑容,像是一只老狐狸。
贾环只好说道:“皇上谬赞,微臣愧不敢当。微臣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若果真临阵指挥,必会乱了阵脚,还望皇上明鉴。”
崇康帝笑眯眯地说道:“贾爱卿不必太谦,贾爱卿认为,如何才能训练出一支强军出来呢?”
贾环忙是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乃是文臣,于兵法一窍不通,何敢妄言?陛下若果真想知道答案,还是寻找那些武将询问的好。”
崇康帝叹息道:“朕也想找他们问一个答案出来,然则这些武将,一个个吃空饷喝兵血最是在行。勾结文臣乃至金军也娴熟的很,唯独不擅长兵法,为之奈何?”
“这一次若不是我大夏还有贾爱卿和周通两人,我大夏怕是便连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要被扯下来了。”
“而贾爱卿不但率领三百士兵,便能烧毁金国粮仓,并且纵火烧山烧死金国将领和三千兵马。更是兵法娴熟,就连周通,都坦言师从于你。”
“若贾爱卿不知兵法,那我大夏怕是没人懂兵法了。”
“况且,朕也没让你亲自去训练一支强军出来,只是询问一下你之见解。你姑妄说之,朕姑妄听之,如此而已。”
崇康帝已经说到这般地步,贾环也只好无奈地说道:“启禀陛下,臣认为,要想训练出一支强军出来,必须要做到两点方可。”
崇康帝饶有兴致地问道:“噢,贾爱卿不妨展开说说,需要做到哪两点方可?”
贾环不由说道:“臣以为,第一点,就是要严明军纪,必须要做到令行禁止。”
“臣观我大夏与金国之大小战役,一向是败多胜少,即便我大夏人数比金国士兵多出一倍来,战败方往往也是我大夏方。”
“为何会如此?臣以为,金国士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弓马娴熟战斗力的确要强过我大夏士兵。”
“然则更重要的原由,还是大夏士兵畏金军如虎,还未开战,先自胆怯。并且互不信任,反正打不过,最终都是要奔逃的,因此未战便先想着如何逃命。”
“而战场之上,一旦局势焦灼,必然会有士兵溃逃。而一旦有人溃逃,必会带崩整支大军。”
“因而,并非是我两倍于金国士兵的兵力,果真就不如金军,而是输于胆怯。”
“唯有严明军纪,令行禁止,在没有鸣金收兵之前,死战不退,并且还要让士兵充分信任身边战友,相互可以将后背交给战友,方可战胜金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