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我来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十四:消费主义浪潮下的女性迷失,世间百态人生,这个世界我来过,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大舞台上,中国女性在某些层面似乎正不知不觉地陷入一场由资本精心设计、巧妙布局的迷幻之局。众多女性,哪怕相貌平平、身世普通,却也执拗地坚信自己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并认定自己理应被无尽地娇宠与迁就。如此情形,令无数男性深陷困扰,苦不堪言。
回溯至上世纪 80 年代,彼岸的漂亮国,民众大多秉持着节俭与储蓄的观念,更倾向于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稳妥地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这显然并非资本家们所乐见的景象。这帮唯利是图的人于是群聚一堂,挖空心思地筹谋如何能让民众心甘情愿地将捂在兜里的钱爽快地掏出来。
自此,各大媒体犹如被统一了口径,开始不遗余力地大肆鼓吹消费主义。他们极力宣扬女性就应当把自己装扮得明艳动人、光彩照人,应当拥有价值不菲的名牌包包,应当毫不吝啬地使用各种价格高昂的大牌护肤品。在这种日复一日、无孔不入的洗脑式宣传的狂轰滥炸之下,消费主义就如同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逐渐在漂亮国势不可挡地盛行起来。普通民众纷纷敞开钱袋,甚至有人不计后果地过上了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的生活。
待到 21 世纪初,漂亮国民众的口袋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资本无情地掏空。于是,资本那贪婪的目光开始转向了拥有十几亿庞大人口的我们。渐渐地,各种消费主义的宣传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起初,这种宣传对于男女并未加以区分,试图一网打尽。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我国的男性群体大多头脑清醒、不为所动,再多天花乱坠的诱惑也难以让他们乖乖就范。
于是,资本家们见风使舵、迅速改变策略,将宣传的火力全力聚焦于女性。大约从 2010 年开始,节日的数量仿佛在一夜之间陡然增多。白色情人节粉墨登场,甚至还凭空炮制出了所谓的女神节,一时间,仿佛除了庄严肃穆的清明节,所有的节日都摇身一变,沦为了消费的无底陷阱。更有甚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也在一夜之间风靡起来,受到众多人的狂热追捧。每个节日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资本那双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手,在巧言令色地鼓励女性毫无节制地消费。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如冰山般浮出水面。女性的收入水平在整体上普遍较为有限,难以支撑如此频繁且数额巨大的消费。这时,资本那狡黠的操作再度粉墨登场。他们挖空心思地大肆宣扬诸如“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爱她就应该送她价值不菲的礼物”“为女性一掷千金地消费是男人基本的礼仪”等极具蛊惑性的言论。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是要让男性心甘情愿地为女性的消费行为买单。至此,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商业闭环得以大功告成,资本家们得以成功地同时对男性和女性进行无情的收割。在消费主义最为甚嚣尘上、狂热到失去理智的那些年,朋友圈中被各种 520、1314 等数额巨大的转账截图疯狂刷屏,节日送礼对于男性而言,似乎成了一个明知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往里跳的阳谋。
资本对女性的过度吹捧与蛊惑,在带动消费主义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造就了数量惊人的大龄剩女。为何会出现如此令人唏嘘的局面呢?在资本那别有用心的捧杀之下,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女孩被硬生生地捧为高高在上的“小仙女”,而一个同样平凡努力的男性则被轻蔑地贬为一文不值的“穷屌丝”。这种毫无逻辑、荒诞不经的对比与拉踩,将原本处于同一水平、应当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男女硬生生地撕裂开来,置于一种极不平等、犹如主仆般的错位关系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