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学生愿追随胡大人的步伐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3章 学生愿追随胡大人的步伐,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位考生一进门就显得与众不同。
他看起来格外从容,完全不显紧张。
一个人是否紧张,从他的姿态和神情就能看出来。
这位考生不仅放松自如,还坦然地直视所有考官。
“学生方孝孺拜见诸位考官。
”
随着方孝孺恭敬行礼,他的面试正式开始。
这位考生正是胡惟庸身边的常客方孝孺。
他最初并未打算报考礼部,但既然过了线,就决定试试。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踏入考场前得知仅两名竞争对手时,他就已经占了便宜。
胡大老爷在朝中地位极高,连他这样的人都不再有官员滤镜,更别说普通的礼部官员了。
几个月相处下来,方孝儒已能从容应对考官的各种提问。
他表现得镇定自若,举止优雅,令在场官员十分满意。
此外,方孝儒曾在大明周报社任职,而该报社正是由礼部管理,内部员工大多来自礼部。
他在报社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这些知识对其他考生而言难以企及。
正是凭借这段经历,方孝儒在回答专业问题时显得尤为出色,甚至让考官们思考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他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
归根结底,这都要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
方孝儒虽木讷古板,却绝非愚笨之人。
平日听闻礼部同僚谈论经验时,他会下意识地记住。
之后,他不断总结归纳,将他人的经验化为己有。
加之近几个月跟随胡大人身边,常在闲聊中求教一二,仅从胡大人随口提及的只言片语,便足以让他反复思索。
如今拿出这些心得,自然能令许多人震惊。
张筹对此颇为满意,虽然人数不多,但质量很高。
若这年轻人日后仕途顺利,自己也能因识人之明而受赞誉。
想到这里,张筹的笑容几乎按捺不住,随即问了最后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孝儒,为何选择报考礼部?”
方孝儒略作沉思后拱手回答:“学生报考礼部,皆因胡大人在此部门。
学生愿追随胡大人的步伐,为大明效力。
”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惊讶地看着方孝儒。
从未见过如此公开表达对胡大人的崇拜之人。
而且,看起来对方是真心实意的。
这话虽让人意外,却也无可厚非。
毕竟只是想要效仿胡大人报效国家罢了,也不能说成是结党营私。
更何况,像这样的年轻人,恐怕送上去都会被认为资历尚浅。
礼部尚书张筹对刚离去的方孝儒评价颇高,但很快他就陷入了尴尬。
短短半个时辰,三人的面试便结束了,这让张筹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皇帝还在后堂看着。
而另一边,朱元璋看到方孝孺离开后,意识到礼部的面试已经结束,感到十分意外和不满。
他命令宋利去调查为何礼部如此冷清。
朱元璋的强势指令让宋利不敢多言,立刻安排锦衣卫去查明情况。
与此同时,礼部官员们因为皇帝突然造访而紧张不安,只能不断提供茶点伺候,却无人敢询问究竟。
当然,身为礼部的实际负责人,别人或许可以回避,但张筹却不行。
他只能一脸愁容地坐在旁边。
那种感觉,就像坐在针毡上,又像喉咙里卡着鱼刺,背后还像被芒刺扎着一样难受。
还好不到半个时辰,张筹的救命恩人毛骧终于出现了。
“参见皇爷!”
朱元璋看着急匆匆赶来的毛骧点点头:“说说,查得怎么样了?”
毛骧看了一眼端坐着一言不发的张筹,见朱元璋没有其他表示,这才开口说道:
“皇爷,经我调查,这件事的根源还在胡大人身上。
”
“据暗探对现在正在其他部门参加考试的学生直接询问,这些学生都表示,他们之所以不报礼部,就是怕今天的面试有胡大人在场。
”
“之前科举考试和招官考试中的两次笔试,已经让这些学生对胡大人的名号心生畏惧。
”
“所以,他们宁愿去别的部门竞争,也不愿在礼部遇到胡大人而落败。
”
“这是暗探的谈话和询问记录,请皇爷过目!”
说完,他从怀里掏出厚厚一沓记录,双手递给了宋濂,再由宋濂呈递给朱元璋。
看着手中白纸黑字的记录,以及毛骧刚才的话,朱元璋顿时哑口无言。
他粗略翻了几页后,无语地看着毛骧问道:
“为什么惟庸的名声会这么差?”
“惟庸也没做什么招人怨恨的事啊。
”
毛骧苦笑着点点头。
“胡大人虽然偶尔旷工,但办事确实让人无可挑剔。
”
“学生们抱怨,无非是因为胡大人出的题目太难罢了!”
朱元璋脸色凝重地点点头。
沉思片刻后,突然转向一直默默站在一旁的张筹问道:
“张爱卿,你怎么看?”
张筹万万没想到,自己安坐此处,突然间竟有天大的麻烦从天而降。
但他毕竟也不是毫无准备之人,略作沉思后,便恭敬地回答道:
“回陛下,臣以为,胡大人主持科举时,或许命题方面有些需商榷之处。
”
“然而此次官员选拔,确无任何可指摘之点!”
“至少以礼部及其他部门来看,此次招考对各衙门帮助极大。
”
“无论是招考流程还是试题设计,胡大人都赢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朱元璋听罢,默默点头。
在他心中,此事在胡惟庸这里显然是毫无问题的。
经张筹如此一说,更是深信无疑。
开玩笑,胡惟庸此举分明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
至于那些考生的抱怨,不过是他们自身学识浅薄罢了。
若真像刚才那位姓方的考生一般,又怎会无法通过考试?
想到今日见到三位考生的不同表现,朱元璋彻底打消了找胡大人为此事辩解的念头。
既然你能为我朱家效力,就得接受偶尔的小挫折!
与此同时,礼部后堂中君臣几人正在为胡大人的声誉出谋划策。
而这位胡大人本人却几乎忘记了面试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