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五百士卒
阿日Ari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4章 五百士卒,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阿日Ari,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荀攸稍作思索后拱手道:“曹公、袁公,刘煜善战,半途伏击之策,他自会预料。
若我方意图显露过早,他若按兵不动,拖延日久,我军恐难支撑。”
当前局势,是他们急于交战,而非刘煜。
若刘煜按兵不动,北方粮草充足,其部从未缺粮。
反之,北方粮商源源不断向南输送粮食,多由少府供应。
由此观之,北方粮草丰盈。
况且,此次他们集结数十万大军,而刘煜仅数万。
双方粮草消耗差距巨大。
若长期僵持,恐将拖垮他们。
荀攸话落,袁绍脸色骤变。
他原以为刘煜急于南下,打算半途设伏,却不料荀攸一番话点醒了他:刘煜南下与否,全凭其意,若对方迟迟不渡河,僵持之下,他们将蒙受巨大损失。
“多亏公达提醒,否则险些误事!”
袁绍连忙起身,向荀攸深施一礼。
袁绍虽出身显赫,却非无礼之人,他的失败并非因失礼,而在于缺乏决断之才。
若能有一位运筹帷幄的顶尖谋士,或许官渡一战的结局会不同。
相比之下,曹操身边有荀彧坐镇,又有众人各展所长,最终击败袁绍。
刘备亦如此,得诸葛亮相助,方能入蜀建业。
“不知公达有何高见?”
曹操注视着荀攸,诚恳请教。
荀彧掌控后勤,确保大后方稳固,有他在,便无需担忧内部生乱。
荀攸的能力不逊于荀彧,但二人擅长领域不同。
相较而言,荀攸更注重全局把控,是制定策略的关键人物,类似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
或鲁肃的“榻上策”
。
“主公,依属下之见,不妨让刘煜大军过河,再伺机行动……”
荀攸徐徐言道。
……
就在曹操等人商讨应对刘煜之策时,沛县的刘备却在宫中坐立难安。
所谓皇宫,不过是一座稍大的宫殿,甚至不及袁绍与曹操的府邸宽敞。
但刘备从未在意这些,对他而言,活着并逐步复兴汉室便已足够。
“叔至,前方有无消息传来?”
刘备问陈到。
陈到乃刘备早年在南阳招募的武将,武艺出众,现为刘备亲卫统领。
他摇头道:“尚未。”
“北境草原败退,凉州马腾、韩遂也降了刘煜,难道我刘备真不如刘煜?”
刘备内心始终自负,他认为自己虽出身寒微,却并不逊色于刘煜,只缺合适的时机。
“叔至,传令全军做好准备。”
刘备沉思片刻,吩咐道,“传令147号军令,让所有人严阵以待。”
他方才突然心生警觉,脑海中闪过一种预感——官渡一战,曹操必败无疑。
届时中原无险可守,敌军定会直逼沛县。
无论如何,他必须尽快撤离此地,以免成为刘煜剑下亡魂。
“是,陛下。”
陈到领命而去。
不得不说,刘备极富个人魅力,当年仅带千人便抵达沛县。
半年多以来,刘备成功策反了五千余人,其中包括袁绍麾下的武安国与宗宝。
虎牢关一役,武安国侥幸逃生,并未命丧当场。
宗宝当时留守青州平定黄巾军,后随孔融投降袁绍,最终亦归顺于他。
期间,刘备还招降了一位谋士——曹操手下董昭。
尽管同姓,董昭却与董卓毫无关联。
近期,刘备对董昭言听计从,几乎全盘采纳其建议。
董昭与武安国来到刘备面前拜见,他们是奉命前来议事的。
“朕已令陈到集结兵力,明日午后,朕将以外出巡查为由,自沛县启程。”
刘备说道。
他们既已投诚,自然值得信赖。
“陛下英明。”
董昭随即跪拜,“如今刘煜势力庞大,不宜正面抗衡,陛下不如暂时南撤避其锋芒。”
“公仁有何具体建议?”
刘备询问。
“陛下可经由荆州借道南行,前往交州投奔前将军。”
董昭提出建议。
前将军关羽乃刘备结义兄弟,自刘备称帝后被封为将,后晋升至前将军之职。
江东属袁术所有,而荆州尚未易主,刘表尚在,作为汉室宗亲,刘备不便直接夺取其领地。
因此,关羽需继续南下,经豫章郡进入荆南四郡,最终抵达交州。
此时交州虽属汉土,但开发程度有限。
“公仁之见,与朕不谋而合。”
刘备点头赞同。
无处可去的刘备,决定离开徐州。
徐州已不宜久留,此地四面受敌,继续停留只会坐以待毙。
对于曹操与袁绍能否在官渡抵挡刘煜,刘备毫无信心。
即使北方草原和西凉也被刘煜迅速吞并,更不用说曹操和袁绍了。
即便假设曹操和袁绍侥幸获胜,刘备在此处境更加危险。
首先,他这个皇帝身份不正,乃由两人扶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