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隼展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0章 彭城大战6,晋血山河,鹰隼展翅,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谢晴陪着笑脸说:“下次不敢了,下次不敢了!”

心里却破口大骂:“狗男人,知道我兵力单薄还不给多给我点兵?不求你给我一两干人,给我五百也好啊!嗨,男人就是靠不住,到头来还得我自己掏钱招兵买马,壮大娘子军!真是狗男人!”

萧育自然不知道这死丫头正在心里骂自己,见谢晴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至少表面上听进去了,他也就满意了,指挥军士们迅速打扫战场,搜集战利品。搜集完战利品后,他便调来一队民夫,让他们砍来干柴,一把火将那些胡人的尸体全烧了。

现在是大热天,尸体很快就会腐烂的,必须尽快烧掉,不然等到尸体腐烂,很容易滋生疫病,那就麻烦了。

这支杂胡骑兵被全歼,对于曹嶷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意味着他以杂胡为炮灰,搅乱晋军的部署,迫使晋军离开坚固的城池堵截来去如风的杂胡骑兵,从而为自己创造歼灭晋军的战机的计划算是告吹了,他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去啃晋军坚固的城池。

而晋军的城池可不是这么好啃的,李烈这个严重偏科的家伙将这些城池给修得实在太坚固了,最气人的是里面的物资储备还非常充足,想打下它们,谈何容易?

曹嶷眼见无巧可取,也是发了狠了,不惜刮地三尺从兰陵郡搜刮大量夫民、钱粮、军械,向沛县发动猛攻。在投石机的轰鸣中,数以万计的曹军嚎叫着冲向小小的沛县,仿佛冲入内陆的洪水,下一秒就要淹没沛县。苏峻沉着应战,指挥这支他从山东一路带过来的健儿奋勇厮杀,城墙上下的晋军弓弩齐发,利箭如雨,床弩射出巨大的弩箭将冲锋的敌军三五个一起穿成一串,投石机每一次轰鸣都会投出一阵石雨,将敌军砸成肉饼……当敌军好不容易摧毁了城外的栅栏、士垒,搭长梯攀援而上的时候,守军的滚木、擂石、灰瓶不要钱似的往下砸,将他们一串串的砸下去。曹嶷下令将蛤蟆车推到城墙下扛住倾泄而下的羽箭、石块,奋力挖墙,苏峻则下令将成锅滚油淋下去,然后放火……

由于搞不到石油,晋军那曾经让胡人胆寒的猛火油早已消耗殆尽了,但架不住李烈的地盘靠近大海,他专门招募鱼民出海大量捕杀鲸鱼,捕回来的鲸鱼取出鲸脂熬油,一部分供军队烹饪之用,但大部分都被储备起来。现在开打,晋军立马就在城墙上架起锅子,用猛火将鲸脂加热,然后对着正在现在挖墙脚的敌军兜头兜脸的淋下去……

一锅油下去,下面一片鬼哭狼嚎,不少人五官当场就给烫成了马赛克,晚上顶着这么一张脸上山,能把鬼都给吓哭。

然后一支火把丢下去,整辆蛤蟆车都被大火包围,里面的敌军全都给黄焖了。

曹嶷大军靠着人数上的巨大优势一轮轮的猛攻,不断有亡命之徒登上城墙,试图在晋军防线上打开缺口。但苏峻麾下这支胶东子弟兵异常悍勇,敌军登上城墙,他们马上团身而上,与敌军短兵相接,那些贪图巨额奖赏亡命冲上城墙的敌军一拨拨的爬上来,一拨拨的变成尸体坠落。城墙下的尸体越积越高,鲜血汇成一条条血河四处流淌,十分骇人。

攻朐山的梁翼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在七天之内向朐山城发动了二十多次进攻,每一次都被李烈击退了。朐山城墙上那一座座箭楼组成的交叉火力让攻城的部队死伤惨重,晋军弩炮精准的射击也让他们的吕公车、临车等等大型攻城器械损失巨大,不断有大型战车在往城墙推进的时候被弩炮平射过来的带着熊熊火焰的石弹击中,东歪西倒,并且燃起大火。更气人的是,李烈还挖了二十多条地道,从城内一直通到城外几里远的地方,瞅准机会就派一支精兵在夜深人静之际钻地道偷偷出城,向敌军发动袭击……有一次一小股晋军锐士甚至冲进了梁翼的中军帐,电光石火间便放倒了好几名正在商讨破城之策的将领,连梁翼胳膊也挨了一刀。得亏梁翼身边的亲兵武艺高强,护住梁翼舍命搏杀,拼掉了十几条人命才将这些晋军锐士全部斩杀,要是没有这些亲兵保护,估计梁翼人头都被装在盒子里送到李烈面前请赏了。

朐山城坚不可摧的城防让梁翼的部众为之绝望,那幽灵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晋军锐士更是让他们惊恐万分,朐山攻防战仅进行了七天,梁翼便填进去了四干多人,然而这座该死的小城却岿然不动。面对这样的对手,哪怕是有宗教加成,打起仗来狂热而顽强的曹嶷大军,也不免灰心丧气,不敢再继续进攻了。

六月二十八日,曹嶷针对沛县、朐山二地的攻势完全停止,他的军队损失惨重,却一无所获。梁翼作了最后的努力,向郯城方向派出一支骑兵试图袭击郯城,从这个方向取得突破。结果没有任何悬念,这支骑兵刚一出发就被晋军斥侯发现了,在距离郯城还有三十里远的地方迎头撞上了裴炜亲自率领的、严阵以待的两个突骑兵团。

一通短暂而残酷的厮杀下来,这支倒霉的骑兵仅五人侥幸逃脱,跑回去报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有一枚命运魔骰

水煮仙人球

名门第一儿媳

冷青衫

无冕之王

阿诸

非洲创业实录

恶的呃呃呃

龙纹战神

苏月夕

我,嘉靖,成功修仙

春又至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