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洛杉矶的曼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章,兄弟齐上阵入伍三个兵,洛杉矶的曼玲,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喝一杯,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吗?
朋友们,咱今天来唠点掏心窝子的话——“只喝一杯”这四个字,是不是听着特耳熟?每次组局儿,总有人拍着胸脯说“就一杯,意思意思”,结果喝到最后,抱着电线杆子唱《朋友》的也是他。这“一杯”啊,就跟薛定谔的猫似的,打开酒杯前,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成年人的“一杯”,是社交玄学
刚工作那会儿,我也信过“只喝一杯”的邪。部门聚餐,领导端着酒杯过来,笑眯眯地说:“小x,来一杯,就当认识认识。”我心想,一杯嘛,小菜一碟!结果从白酒到啤酒,从敬领导到敬同事,最后晕晕乎乎打车回家,还错把司机师傅认成大学辅导员。后来才明白,职场酒局里的“一杯”,压根不是计量单位,而是打开社交大门的密码。你要是真只喝一口就撂杯子,保准有人在背后嘀咕:“这小子,不懂事儿。”
同学聚会更是重灾区。多年没见的老同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现在酒量见长啊?就喝一杯,叙叙旧!”可这一杯下去,当年逃课的糗事、暗恋的小心思全被翻出来了。情绪到位了,谁还管什么“一杯之约”?有人举着酒杯说:“再喝最后一杯,喝完各回各家!”结果结账时才发现,已经点了三轮“最后一杯”。
说好的“一杯”,咋就失控了?
仔细想想,“只喝一杯”这事儿,有点像开盲盒。刚端起酒杯,大脑还在理智地计算:“就一杯,微醺就停。”可酒精这玩意儿,就跟会施魔法似的。第一口下去,紧绷的神经松了;第二口下肚,话匣子彻底打开;等到第三杯,满脑子只剩“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些说“我酒量不行,就一杯”的人,往往是喝得最欢的,因为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我倒要看看,这一杯能把我咋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