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古代科考的轶闻,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古代科考的轶闻

古代“科考”是万里挑一,出类拔萃。那些矢志不渝地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人,不乏胸怀大志,但无疑也有大把人希望一举成名后踏上仕途,升官发财。本文揭秘古代科举考生年龄最大的多少岁,考试失利是否可以“复读”,如何“行卷”作弊,是否有“照顾分”等。</p>

史上最老考生感动乾隆皇帝</p>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唯一出路。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目的大多是“奋志科名”,因而“科考”的考场上有很多“屡不中屡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4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p>

令人感慨的是,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3场的考生有92人。</p>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3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p>

唐代考生北漂“复读”</p>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进京赶考”。所以,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尤其明显。</p>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这种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p>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p>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少的耗时月余,多者数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当地富人资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待在京城,这样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p>

白居易靠“作弊”考中进士</p>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这就是“行卷”。</p>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凝魂道

昆山小虾

末日序曲

T秋风

精灵宝可梦之登神长街

一佛升天

开局女神拉我领证,激活奖励系统

给事郎

满门忠烈,皇帝却逼我造反

风尘野马

四合院:大领导是我的老政委

JJB小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