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什么灭亡:天令其亡,先令其狂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南明为什么灭亡:天令其亡,先令其狂,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南明为什么灭亡:天令其亡,先令其狂
南明的腐败</p>
有些无法将南明弘光朝廷和反清联系起来,如果反清事业尚可称正义,而南明政府却很难作为正义事业的领袖,但是“反清”口号后面若不加上“复明”这两个字,又似乎不能够叫做高举义旗、一呼百应。可是如果反清就是为了复明,而且还是复南明小朝廷那样子的政府,想必很多人也不会满意吧。</p>
难道只能在清朝政府和南明弘光朝廷之间作一个选择吗一定要非此即彼吗</p>
我知道两者都不代表正义,而正义――这个了。</p>
皇太极的改革</p>
皇太极这个人很不简单,以往我们过多把目光放到他在军事的胜利上,而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大规模改革,而后者才正是后金兴起的主要原因。</p>
在努尔哈赤当政的晚年,政策上有不少失误,他实行对对汉官汉民的残暴政策。屠杀、镇压、奴役激起汉族各阶层的反抗,造成后金社会的动荡不安。</p>
皇太极即位后马上就调整对待汉官汉民的政策,使汉官汉民的地位有所改善,以缓和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尖锐矛盾。</p>
在皇太极即位后的第四天,就颁布了一项命令:“治国之要,莫先安民。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已往,虽举首,概置不论。嗣后惟已经在逃,而被缉获者,论死。其未行者,虽首告亦不论。”</p>
在颁布这项法令以后的第三天,又颁布了一项新的重要法令,这个新法令要求停止筑城等过重的劳役,使老百姓可以“专勤南亩,以重本务”。新法令还说:在社会上“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判罪犯,承担“差徭公务”等,不得差别对待。</p>
这些政策的颁布对后金汉人的人心安定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为后金的军事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国家行政机构十分简陋,以旗代政,一职多能。皇太极致力于中央政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行政机构,天聪五年(1631年),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p>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p>
崇德改元前一个月,即天聪十年(1636年)的三月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这是继天聪五年仿明制设立六部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建政活动。五六月间,还设立了都察院和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以完善中央统治机构。</p>
皇太极通过完善中央统治机构的过程,削弱八旗贝勒的实权,逐步集权于中央的过程,从而巩固了皇权。</p>
因为皇太极的锐意进取,大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的政府体制改革,为将来大清入主北京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满族社会中沿袭着一种很古老的婚姻习俗,崇德改元之后,皇太极也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改革,规定:“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同时还废止了“夫死妻殉”的陈旧习俗。</p>
天聪六年(1632年)满文改革家达海,改进了初创时期的满文。</p>
于是满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这些都是皇太极治理下了不起的成就。</p>
皇太极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国之大经”,因此颁行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法令。农业的改革是大清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像努尔哈赤时候的经济危机再也没有出现过。</p>
相比皇太极,明朝末年的几个皇帝简直无知无识,差得太远。</p>
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明帝国会有这么多昏庸无能的皇帝,大奸臣、大太监,而不过数十万人的女真族竟然会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等等如此多的才智之士呢明朝的灭亡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别有原因呢</p>
入关后的政策</p>
大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只要有利于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p>
这样,清兵征战方面有多尔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三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有范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治上又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国家,巩固占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南明,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p>
清朝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关键。</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