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有才的何振岱先生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清高有才的何振岱先生,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高有才的何振岱先生
向清高有才的何振岱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众人看过此章之后,网上搜索何振岱先生的照片,看看这位清高的老先生。</p>
在福州,有一个常被提起的文人——何振岱。</p>
“何振岱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福州的文豪”、“何振岱诗书画皆称绝一时”、“何振岱培养的十才女个个不凡”、“何振岱是个有气节的正直文人”……市场偶见有何振岱书画真迹,一露面,便被识货者以不菲的价格一购而去。</p>
福州市人民政府授匾的“文物保护单位”何振岱故居在文儒坊的大光里,与“陈衍故居”仅几步之隔。何振岱故居是一座庭院式福州民居。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在故居里已看不到当年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为主时的任何气派与文房遗物,由于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与杂乱。</p>
何振岱孙女何永菁女士仍居住在这里。这位已退休的农业科研人员、何振岱,下笔为文,千言立就,很得塾师赏识。1897年,何振岱考中司令”。达官贵人或附庸风雅,或红白之事,总要请其撰文作句,笔墨生意十分红火,篇篇润笔不菲。但此时的陈宝琛已届80高龄,垂暮力衰,应付不周。听到何振岱也在京都,大喜过望,便请何振岱为其代笔弄墨。何振岱因此可得酬金,也就乐而为之。陈宝琛的任何文字,只要是何振岱代笔的,他便十分放心并赏识有加。</p>
陈宝琛曾在何振岱所作之文上加按语道:“大作清婉,读了口角生香”、“大作平实坚致,循诵再三,无可增损”。何振岱每写一篇文章,陈宝琛便以百元为酬,如此下来,从何振岱入京起到1935年陈宝琛去世的这一段时间,这种笔墨收入成为何振岱的主要经济来源。何振岱因此才有可能送他的次子何知平留学法国。</p>
何振岱一生著作颇丰,除主修过《西湖志》外,主要专著有《觉庐诗草》、《我春室诗文集》、《心自在斋诗集》、《寿春社词抄》等,另外散见于民间的各种序、跋、扇面题诗、题文、画作等也不少。现在最容易见到的何振岱诗作便是199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诗词》,送润笔3000元,急需“滋润”的何振岱,宁愿守贫,不愿奉承,坚辞不为。</p>
何振岱与北京的大家、曾任袁世凯管家的郭葆昌是亲家。郭葆昌的女儿做了何振岱最小儿子的媳妇。这个郭葆昌可谓家世连城,富甲一方,不知家藏多少奇珍异宝。据报刊披露,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曾将稀世珍宝“伯远帖”抵押到海外银行。解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家花重金才将这一珍宝购了回来,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而何振岱这个亲家以及他的儿子和媳妇似乎都未从那个大富豪那儿得到些许遗嘱。这与何振岱这个人的清正品格与不受非分之财的家风是大有关系的。</p>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此后第10天,当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张鼎丞乘吉普车到南后街文儒坊巷口,接着步行到大光里何振岱家,拜访何振岱。当时张鼎丞身旁有随从二人。由于何振岱不认识他们,竟然拒见。后来,张鼎丞说“是您老的学生何遂让他来拜访恩师的”,这时,何振岱才欣然接待了张鼎丞。接着何振岱知道原来来人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张鼎丞,连忙口言:“首长礼贤下士,失礼了,失礼了。”表达他原先拒见的歉意。</p>
张鼎丞的来意是请何振岱出任福建文史馆馆长,但何振岱说:“我今年已83岁了,力不从心,谢谢共产关怀,望另请高明。”后来,何振岱当了福建文史馆名誉馆长,每月车马费300斤大米。何振岱一直任此荣誉职务到1952年12月病逝。</p>
古道心肠乐善好施</p>
反对裹足</p>
何振岱有五子一女,但他绝不重男轻女。关于他不让女儿缠脚的事,曾一时广为流传。在当时社会,女孩不缠脚,会被认为是一种放浪。朋友们告诫他:“女儿不缠脚,有损门风,而且将来会嫁不出去。”何振岱说:“脚是用来走路的,缠脚是对脚的残害。我妈我妻都缠了脚,你看她们多不方便,也不美观。身体一定要顺其自然才好啊!”就这样,何振岱的女儿就没有缠脚了。在当时,像他这样上流身份的人家的女儿不缠脚,是非常稀罕的事。</p>
收养弃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