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叔杜牧曾看上十岁小姑娘?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中年大叔杜牧曾看上十岁小姑娘?,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年大叔杜牧曾看上十岁小姑娘?
慕容骁呵呵一笑,</p>
扬手一木,</p>
开篇唱个肥喏:</p>
李杜文章千古传,</p>
风流绝代笑青山。</p>
多情自古别无岸,</p>
留取诗心系小船!</p>
在唐代,要出名,“武作侠客,文作嫖客”才能风流百代,当然前提是武者武功卓绝,文者文华盖世。前者如尉迟敬德,勇冠三军,“马上三夺槊”;后者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p>
这开放的做派要从李世民算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老爹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胡人风俗很乱,**“扒灰”,算不得稀奇。所以武则天可以在太宗死后成为儿子高宗的皇后;杨贵妃则上了公公唐玄宗的床。皇上都带头风流,平民更该自由。</p>
王小波在《唐人故事》里说,当时的长安城里的成年男子,都被姑娘们亲热地称为“舅舅”,且不论是否杜撰,多少有些映射些现实,可见当时的确开放。</p>
且看看唐人如何风流,武的从略,单说文客。领军四人,大小李杜。</p>
先说小杜。杜牧26岁就中了进士,可升官不快,30出头了,还只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就是后来被扯进“牛李党争”的牛政客)的幕府当个小官,上班地点在扬州。当时有“一扬二益”的说法,这“扬”指的就是扬州,除了首都长安,扬州就是全国最繁华的都市。</p>
那时扬州是著名的红灯区。一到晚上,全域的歌楼夜总会有上万灯笼打出来,“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如仙境”(于邺《扬州梦记》)。</p>
杜牧是单身汉,每天下班后就爱往其里钻,如鱼得水,夜生活搞得丰富多彩。等到杜牧任满离开扬州的时候,牛僧孺提醒了一句:你还是应该注意点身体啊。</p>
杜牧马上抵赖说“某幸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自己还是很注意为官形象的。</p>
牛僧孺笑笑,让人拿来一大堆暗访记录,杜牧一看,都是牛总派当差夜里跟踪记录的报告,上书“某年某月某晚,宿某家,平安无事”等等。</p>
杜牧大窘,羞得连忙磕头。多年后老领导牛僧孺离世,杜牧亲自捉刀墓志铭,比给自己的墓志铭写得还好,以表知遇之恩。</p>
后来杜牧回忆在扬州有当差护航逛妓院的日子,写下了著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虽然他在扬州过得肾亏脚软,但写出了不少关于扬州的经典诗篇,以至于后人一提起小杜,就想起扬州。</p>
离开扬州后,杜牧贪色的毛病没改。一次,李司徒宴请官员,因为杜牧身为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组长),李司徒怕被双规没敢请他。李司徒的家妓号称。后来被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家张伯驹购得,最后捐给了国家。如今诗人不如意只会在舞台上脱裤子念诗,小杜失年都搞出了一件国宝,水平实在是有分别。</p>
张好好诗</p>
唐·杜牧</p>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p>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p>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p>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p>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