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瑞士银行是如何助纣为虐的?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战中的瑞士银行是如何助纣为虐的?,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二战中的瑞士银行是如何助纣为虐的?
瑞士银行久负盛名,世界各地的有钱人在考虑如何“安置”自己的万贯家财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瑞士;当某个政府高官被控受贿时,人们也总是习惯于把他的名字和瑞士银行里某个匿名账户联系起来。瑞士银行之所以财源滚滚,瑞士之所以富甲天下,与此也不无关系。然而二战期间,瑞士银行不但以匿名账户的方式大量吸纳犹太人的存款,更利用其中立国的身份与纳粹德国进行过无数暗中交易——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爆出的“纳粹黄金案”丑闻。
瑞士银行:世界保险箱
要了解“纳粹黄金案”始末,首先要对瑞士的“银行保险法”有一定的了解,瑞士银行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保险箱”,凭的正是这项立法。
20世纪30年代,瑞士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武力逼迫,德国公民在瑞士银行的存款几乎全部转入了德国国家银行。为了避免这类存款流失事件再次发生,瑞士政府在1934年制定了西方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银行保密法》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离开《银行保密法》就不能维持,那它和一个公司离开了‘黑工’就不能维持有什么区别瑞士不应总是与马科斯(前菲律宾总统,被指控非法侵占大量国家财产并将之隐匿在瑞士银行)或是某些黑帮的名字绑在一起,未来金融市场的出路是透明与高效,而不是那些偷偷摸摸的勾当。”
然而,被瑞士联邦政府视为传统和内政的《银行保密法》,眼前还看不到被取消的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