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前车之鉴
崔破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前车之鉴,开局手雷炸李二,他竟请我当国师,崔破天,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世民捏着奏章的手指泛白,朱笔在“陪产假”三字上悬停良久。
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大唐律》书架上,恍惚间似有婴啼穿透太极殿的琉璃窗。
“荒唐!”他突然摔了朱笔,墨汁溅到杜如晦新呈的《铁路事故报告》,“朕的皇子出生时,尚在批阅奏疏!”
汶江县开国侯,内侍张阿难,默默捡起奏章,瞥见李世民龙袍下摆的奶渍——昨日李治吐的。
老宦官嘴角微翘:“陛下,冯翊郡王说这‘陪产假’能提高生育率......”
李世叹了一口气说道:“准!但是他必须要给太上皇请安!”
贞观四年腊月初三。
李蒙正蹲在暖阁给崔元绮按摩浮肿的脚踝,脑内突然响起提示音:
【叮!成就“子嗣传承”达成,奖励《孕期百科全书》《新生儿护理指南》及现代妇产医疗设备全套!】
鎏金暖气片嗡鸣声中,他望着系统空间现的b超机等发愣,竟然还有这种超前奖励!
崔元绮却因为胎动开始惊呼:“夫君!孩子踢我了!”
掌心下圆润的肚皮鼓起小包,李蒙眼眶发热:“这小子,将来定是踢蹴鞠的好手。”
李蒙获得“子嗣传承”成就的奖励后,整个人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孕期百科全书》和《新生儿护理指南》成了他的枕边书,每晚他都会仔细研读,一边看还一边对照着崔元绮的情况,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照顾中。
他严格按照书上的指导,精心照顾着崔元绮,还自己学着说明说摸索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
饮食上,他要求厨房变着法儿地给崔元绮做营养丰富的菜肴。
什么高蛋白的食物,像深海里捞上来的鲜鱼,草原上肥美的羊肉,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各种新鲜的果蔬,从大唐各地搜罗而来,确保崔元绮能摄入充足的维生素。
李蒙还亲自监督,看着厨房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就怕崔元绮吃不好。
崔元绮的日常活动也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每天清晨,阳光洒在王府花园,李蒙就会陪着崔元绮在小径上慢慢散步。
“来,绮娘,跟着我慢慢做这个动作,有助于顺产。”
李蒙耐心地引导着崔元绮,眼神中充满了关切。
他一边走,一边给崔元绮讲着书里关于孕期运动的好处,还细心地提醒她注意脚下。
午后,他会让崔元绮靠在柔软的榻上,给她轻轻按摩腿部,缓解孕期的水肿,嘴里还念叨着书上的按摩手法和注意事项。
到了晚上,李蒙会给崔元绮讲一些轻松有趣的故事,缓解她孕期的焦虑。
有时候是他在南洋的冒险经历,有时候是他想象中的奇幻故事。
“从前,有一个神奇的国度,那里的人们都会魔法,他们用魔法创造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靠在李蒙的怀里,崔元绮听着他的故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崔元绮就是典型的古代女子,嫁人之后就会遵照家训相夫教子,对李蒙原本不会有什么感情。
奈何李蒙在解决掉倭国困扰后,就一直陪在她的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崔元绮十分感动,心里也是彻底被这个人装满了。
“夫君,谢谢你这么用心地照顾我和宝宝。”崔元绮感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花。
“傻夫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你和宝宝是我最重要的人,我当然要好好照顾你们。”李蒙轻轻握住崔元绮的手,深情地说道。
李蒙不仅自己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照顾崔元绮上,还想到了长安城的百姓们。
当夜,长安印书馆彻夜灯火通明。
活字印刷机吞吐着墨香,《孕期保健手册》扉页赫然印着“冯翊郡王府监制”。
腊月廿三,小年。
李蒙让人把《孕期百科全书》和《新生儿护理指南》大量印刷出来,免费发放给有孕妇的百姓。
这些书籍一发放出去,立刻在长安城里引起了轰动。
“瞧这画报!”胡商阿里捧着手册瞠目,“原来孕妇不能吃螃蟹!”
“冯翊郡王真是大好人啊!这两本书对我们来说太有用了,以前照顾媳妇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了这两本书,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年轻的丈夫拿着书,感激地说道。
“是啊,郡王不仅自己有本事,还想着咱们老百姓,真是难得。”一位老妇人也在一旁附和道。
绸缎庄老板娘对照书里插图调整束腹带,笑着对街坊说:“郡王连产妇怎么呼吸都画出来了,可比稳婆说得明白!”
更惊人的是各州县衙突然开设的“妇婴堂”——白墙青瓦的小楼里,助产士们操作着消毒器械,墙上贴着妊娠周期表。
老稳婆摸着电热消毒柜直念佛:“老婆子接生四十年,头回见铁箱子自己冒热气!”
此刻的冯翊郡王府却静谧如世外桃源。
李蒙正用系统奖励的胎心仪贴在崔元绮肚皮上,机械的“咚咚”声惊飞窗外寒雀。
“每分钟一百四十次。”他对照书籍,“健康得很。”
崔元绮抚着滚圆的腹部轻笑:“夫君如今比孙神医还精通产科了。”
百姓们对李蒙的赞美声不绝于耳,他的声望也在百姓中迅速提升。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冯翊郡王的善举,大家对他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在李蒙忙着照顾崔元绮和为百姓谋福利的同时,大唐在系统奖励的 AI技术员的帮助下,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今年这收成,可比去年多了好几成!多亏了冯翊郡王带来的这些新玩意儿,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一位农民站在自家丰收的田地里,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