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金兀术惊魂,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章 金兀术惊魂

绍兴四年八月初一日。

天刚破晓,李成就来到汴京宣德门外,此时,城门尚未打开,他只好在大门外高声呼叫:

“开门,开门。”

“谁这么早叩门?”守城齐兵懒洋洋的声音。

“我是左路军元帅李成,快开门。”

"...... "

守门的兵士毫无动静,尽管李成一直呼叫,许久过去了,既不开门,也无声息。

李成沮丧地在大门口的一只石狮旁坐下。他摸一下自己已经丢失了元帅冠帽的头,看--眼自己身上破败的元帅官服,顿觉自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像一只被主人遗弃的丧家之狗,一阵又一阵狼狈、失意之感从心头油然而生。

在新野和宋军的最后--战中,李成机警地躲过岳飞的-- 支丈八铁枪,巧妙地挡过岳云的一双八十斤闷锤,施展“金蝉脱壳”之计,去掉元帅头盔,乘黑混在溃散的士兵之中,才得以逃脱被岳飞父子活捉的厄运。

逃脱后,他独自躲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里睡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之所以睡三天三夜,并非是因为疲惫。他体壮如牛,即使通宵不睡,次日打战仍然精神抖撒;而是因为他没有想好下一步该如何走?他开头觉得无脸见刘豫,曾想就此解甲归田,回到河北雄州家乡,过一种隐居的生活。但他又不甘愿就此罢休。心想自己膂力过人武艺高强,从十八岁担任捉杀使起就以骁勇闻名于世。金兵南侵,他聚众五万,割据江、淮之间,不幸被刘光世所败,遂受招安为舒、蕲、光、黄四县镇抚使。一身不凡的武艺,又带着五万兵马的资本,在受招安时朝廷仅仅安排他当个比统制还低一级的镇抚使,这叫李成心里怎么会平衡?因此,绍兴元年正月,他又揭竿而起,自封为王,占据江、淮、湖、湘四路,连兵十万,攻陷江州、筠州,进攻洪州,正欲乘胜攻打越州捉拿赵构时,偏偏又受到正副招讨使张俊、岳飞二大将的联手围剿,终于把苦心经营的十数万兵马毁于一旦。在此走投无路的情况中,刘豫收留了他,封他为左路军元帅,比起宋帝赵构来,还是齐帝刘豫对自己好。他想,即使襄阳等六郡得而复失,他还是骁勇能战,凭刘豫的宽弘大度,应该会原谅他的。于是,他回到了汴京城,准备向刘豫负荆请罪。

城门“依呀”一声打开了。李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破门而出的竟是坐着御辇的大齐皇帝刘豫。

“皇上,我败在岳飞之手,吁,吁------”李成像一个被人欺负的小孩子见到父母时那样,趴在地上委屈地嚎啕大哭起来。

“爱卿请起,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何必因败绩而颓丧?”刘豫趋前扶李成起来。

“谢皇上不杀之恩。”

“朕闻失败乃成功之母,怎能因一次失败便滥杀大将?来,挚上坐,一起到讲武殿去!”刘豫破例地让李成坐在自己的御辇上。

在御辇内,君臣俩随着辚辚车声,谈论着这次京西六郡得而复失的惨痛教训。

“皇上,臣想来又想去,还是我的智谋不如岳飞。”李成诚惶诚恐地说。"是呀,不然你有二十万之众怎么会败于他的二万兵马

呢?难道岳家军个个都是三头六臂的怪人不成?"

刘豫虽然笑着说,但他心里并不轻松。当他刚闻知岳飞

一举攻占襄阳等六郡时,惊恐不安,一夜直做恶梦,次日竟头

疼得爬不起来。但他不愿把自己的惊恐暴露在僚属面前。他知道,作为一国之主,越是遇到挫败,越要镇定沉着,惊慌失措于事无补。

“皇上,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李成有些沉不住气。

“以爱卿之见呢?"

刘豫其实早想好了几项决策,但他不愿先说出来,他想听听这位勇而无谋的元帅意见。

李成沉吟良久,欲言又止。

”说吧,朕一向广开言路。“刘豫鼓励道。”皇上英明,臣一切听皇上旨意。“李成嗫嚅道。”面对智勇双行的对手岳飞,你不得不开动脑筋。不动脑筋,智不如人,不懂得用计,兵再多也枉然。说吧!说对了有赏,说错了不罚。“

见刘豫一直鼓励,李成只好说道:

”一要向金主搬兵;二要联合杨幺军马;三要派人刺杀岳

飞。“

”这三项主意都很不错,只是岳飞天生神力,又多机谋,派出的杀手怎能近身?即使近身了又怎么能够杀死他?“刘豫质疑道。

”听说岳飞出征,不带家属,孤身一人,身边没有女人陪伴,我们可以收买一位中原美女献给他为妾,乘夜间熟睡时杀他。你看如何?“李成胸有成竹地说。

”朕闻岳飞清廉寡欲,一向不近女色,他怎么会要美人?即使他要美人,两军对敌,你死我活,你有什么办法把美人送到他的身边去?“刘豫当然不赞成。

但李成还是不死心,沉吟片刻道:"我有办法把美人送去!"

刘豫本想问他用什么办法,御辇已经在讲武殿门前嘎然而止。早已站在殿门口等候的完颜妃嗔怪道:

“皇上,你怎么独自一个人去接李成?害得我急出一身冷汗。难道你忘了上次在太庙遇刺之事吗?"

”那个杀手是谁?“李成突然问。

”他自咬舌头,不说。只好把他结果了。“刘豫道。

2

八月九日上午。

燕京城天高云淡,秋阳和煦,秋风送爽。大病初愈的五一九岁金太宗,由都元帅粘没喝、副元帅讹里朵、左监军挞懒、右监军兀术等文武大臣陪驾,到西山登高看风景。

看罢风景,金太宗一行刚刚回到行官,刘麟和他的两名随从就来到大殿门口,

”刘将军何故到比?“兀术从行宫退出来,遇上刘麟。”大将军,末将刘麟奉父皇之命,求见大金皇上!"“皇上大病初愈,更兼刚才登山疲劳,明天再见吧!”兀术一挥手,叫刘麟退下。

“不,军情紧急,望大将军作成!”刘麟俯身央求道。“我说明天见就明天见,走吧!”兀术坚决道。“监军同谁讲话?”元帅粘没喝从宫里走出来。刘麟见元帅粘没喝出来,如遇救兵,赶忙转向他连连拱手行礼,说道:

“元帅,大齐刘麟奉父皇之命,求见大金皇上。事关军国大计,求元帅成全!"

粘没喝向兀术看一眼,下令道

”让他进去吧!"

“是。”兀术只好点头同意。刚刚换好便服的金太宗皇帝,听说藩辅国诸路兵马大总管刘麟到来,倒也乐得接见。刘麟跪伏于地,连连叩拜,哀声诉说岳飞攻下六郡,刘豫惊恐的事由,请求大金皇帝派兵增援,以便一举歼灭南宋,使天下子民尽归大金皇朝。

刘麟也是一位文武皆通的人才,他言语恳切,在场文武官员听后都深表赞同。

唯兀术一人例外,他站起来反对道:

“江南地区低洼潮湿,而今士马疲惫,粮食积储也不丰足,恐怕现在出兵援齐灭宋不会成功。”

“右监军,你这是不顾将来,只求眼前偷安而已。”粘没喝很不客气地说。

“元帅言重了。我兀术南征北战,从不顾及个人安危,更不想眼前偷安享乐。我想出兵对我大金没有好处,所以反对。再说大齐有太子军三十万之众,足以同南宋二十万兵马抗衡,何必动用我大金力量呢?”兀术辩解道。

“皇上,臣以为大齐乃是我大金的子国。子国有难,父国理应派兵援助。而且金、齐两国土地连成一片,唇齿相依。莫非我们不懂得唇亡齿寒之理么?臣以为应该出兵抗宋援齐,以保卫我大金山河!”挞懒力主出兵。

“左监军说的很是。如今岳飞已收复京西六郡,势必趁胜入寇中原,以至北侵我大金。欲想巩固大齐,必须”以攻为守',南伐大宋。臣请皇上下定决心,派兵援齐。“粘没喝极力支持出兵。

副元帅讹里朵道:

”皇上,臣愿和左都监带领兵马五万,支持齐国讨伐南宋。“

金太宗沉吟良久,下旨道:

”可以出兵五万,由副元帅和左监军带领。不过,兀术知道南宋地形的险易,由他另行统帅两万兵马作为前锋部队开路。兀术即日便可先行。“

”臣遵旨!“讹里朵、挞赖、兀术同时伏地叩头。3

八月三十日傍晚,赵鼎从德安回到阴雨绵绵的杭州城时,便兴致勃勃地入宫,把岳飞的上疏面呈给高宗。

但赵鼎万万没有想到,高宗接过岳飞的上疏之后,未待阅览,就当面宣布变动赵鼎的职务:

“朕命你都督川、陕、荆、襄各路军事。”

赵鼎刚听到的新任命时,心中不由得格登一下。心想,这肯定有人乘他外出之机向高宗进谗言,离间了他和皇帝的关系,才将他调出中枢。尽管参知政事和都督皆为从一品官阶,但毕竟内官和外官有别。

“皇上,臣乃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对兵家之道一窍不通,那有才能督师作战?臣闻量材使用,方为良策。盼皇上收回成命。”赵鼎恳切推辞道。

“四川极盛,财赋半天下,朕尽以付卿;卿可自行任免、升降所属官吏,朕不遥制。且国难当头,为臣者须文武兼备方好。朕诏命已出,泼水难收,莫非卿要抗旨不成?"

赵鼎见高宗决心已下,再说无益,便连连叩头道:

”臣遵旨谢上。“

”爱卿请起,赐坐。“

赵鼎刚在皇帝面前坐定,右相朱胜非便匆匆进来。行了君臣礼之后,他也在一张布墩椅上坐下。

三人各自喝着手中之茶,都不讲话。便殿里一时静得可听到相互的心跳。

”赵爱卿即将远行,还有什么事需要商议?“还是高宗先发话。

”臣才疏学浅,又是文官,却担负着总督各路兵马的重任,这难免有的老将不服。臣奏请皇上赐臣一柄尚方宝剑,便宜行事,确保令出必行:“赵鼎奏道。

”这好办。“高宗点头。"皇上,臣闻为帅之道,以德感人,以理服人,岂可凭借龙威,滥杀无辜?这尚方宝剑,臣以为不可轻易授予,否则人心惶惶,还有谁肯卖命杀敌?“朱胜非奏道。

”赵爱卿有关便宜行事条件,待明日早朝再议吧!“高宗下了逐客令。

赵鼎冒雨回到府邸。他觉得四肢无力,只囫囵吃了一碗绿豆稀粥,便上床休息。

但是,他一躺下更想起自己这次职务突然变动的事。本来朝廷平级调动一个宫员的岗位是很正常的。然而,赵鼎却怀疑他的变动是小人挑拨所致。这个小人就是他平时无私地辅佐的朱胜非。朱胜非虽也是太学生出身,但德才平庸,一枝笔在他手上有千斤重,办事拖拉而又繁琐,要不是我这位参知政事赵鼎在朝中撑着,他怎么能肩负起一个日理万机的宰相任务呢?没想到他妒贤忌能,在皇帝面前用”间“把我排挤出中枢。看来,自己太大意了,只懂得”害人之心不可有“,却不知”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是你朱胜非不仁,而不是我赵鼎不义,看我略施小计,便可把你的右相冠冕摘掉。

赵鼎想到这里,便从床上爬起来,挑灯伏案,一挥而就了两篇奏折。第一篇上疏很短:

”会霪雨连绵,宜下诏恳求直言,以感天地“。第二篇奏折较长,其文曰:

建炎三年五月,陛下派枢密使张浚出使川、陕,当时国势百倍于今天,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众人非议,以至于被贬官放逐。所谓丧师失地,浚则有之,然未必如言者之甚也。大抵专点陟之典,受不御之权,则小人不安其分,谓爵赏可以苟求,一不如意,便生怨望。是时,蜀中士人以至于有悬金募人到宫阙控告张浚,以无为有,何以自明?故有志之士,欲为国立事者,每每以浚为戒。今臣无浚之功,当此重任,去朝廷远,恐好恶是非,行复纷纷于阙廷之下矣。现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备金帛甚微,荐举之人,诏命甫下,便遭弹劾。臣整日侍奉圣上,陈述事情已经很难,况且在千里之外乎?望陛下能怜悯臣下孤忠,使臣下得以陈述四体,以稍慰陛下西顾之忧,则不胜幸甚!

写完两篇上疏,赵鼎皆重抄一遍,又分别读了两遍,方上床就寝。可此时,已闻到报晓公鸡的声声啼鸣了。

4

往年杭州的八月,多半是秋高气爽的艳阳天。可是,今年的八月却霆雨连绵,不见有霁天,更不用说有日头了。高宗根据赵鼎的上疏,下诏恳求直言。

侍御史魏石是赵鼎的老部下,对赵鼎被朱胜非排挤愤愤不平。他在探访老上司赵鼎之后,便乘机弹劾道:

“朱胜非为相数年,毫无建树。只知蒙蔽主聪,致于天遗。”朱胜非仅仅一念之差,在皇上面前说了赵鼎引岳飞为朋党以活名钓誉等几句微词,高宗在一气之下便把赵鼎逐出中枢。事后,朱胜非心中颇为不安,现又遭到魏石的弹劾,更感到自己在朝廷中难以立足,他想了一夜之后,便自请去职。

高宗顺水推舟,将朱胜非罢相。

赵鼎闻知朱胜非罢相,很是幸灾乐祸一阵子。心想你朱胜非能用间害我,难道我赵鼎不会用“反间”报答你么?

高宗看到赵鼎的第二份上疏,是在过了十天后的早朝前。

这第二份上疏写得淋漓透彻,慷慨激昂。他读着读着,竟读出两粒晶莹的泪珠来,

此时他不但对赵鼎的调动有所动摇,对经略关、陕立下汗马功劳的原枢密使张浚,因被朱胜非、吕颐浩和御史中丞辛炳等人的弹劾而“落职奉祠,福州居住”,也开始后悔起来。他开始意识到,朝廷中的文臣武将因个人之间的恩怨而互相倾轧,将是宋祚中兴的一个障碍。他忽然记起岳飞对他说过的那段话:"倘若皇上英明,从谏如流,辨忠奸,识真假,赏罚分明,量材用人,哪个文臣敢贪钱,哪个武将会惜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高宗坐在御案前捶一下已感酸痛的腰,自言自语地道。

然而,还有更难的事摆在他的眼前呢。

高宗低头看一份加上“引黄”的文书,只见上面写道:“刘豫向金乞援,金主遣讹里朵、挞懒、兀术率金兵共七万响应刘豫。刘豫令其子刘麟、侄刘猊与金兵合师,分两道入侵,骑兵自泗州攻滁州;步兵自楚州攻承州,大有吞并江南的气象。..... "

”这么重要的事,竟不当面禀报。“高宗怒斥一声,顿觉头痛难忍,不禁双手抱头,闭眼静坐在龙椅上。

”皇上,臣赵鼎已备好赴川陕行装,现前来辞行,望皇上保重。“赵鼎叩头奏道。

高宗仿佛急难中遇到救星似地,立刻站起来道:”金、齐联手入寇,国势阽危,卿岂可离朕而去?"“臣赴川陕任职的诏令已下十天,常言道,泼水难收,圣上岂可收回成命?"

赵鼎不知自己为什么要如此赌气地说。高宗对赵鼎并不予计较,倒是从”收回成命“这句话中想到了对策,便下诏道:

”朕决心已下,拜你为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另命沉与可为参知政事,当你的右相副手,望爱卿以国事为重,勿违朕命!"

“臣遵旨谢上!”赵鼎喜之不禁。

5

出任右相的赵鼎,翌日天刚亮便坐着肩舆往高宗行宫上早朝去。

昨夜,他仍然没有睡好。他盘算着怎样说服皇帝下决心抗金灭齐,谋划着怎样调兵遣将,打一场从未有过的抵抗金齐联袂入寇的漂亮仗,为大宋臣民扬眉吐气,也一显自己的不凡相才。

此时,赵鼎正坐在摇摇晃晃的肩舆上打瞌睡。突然,听到一声呼啸,有匹载着一位朝官的高头大马迎面奔来,险些撞到前头的轿夫。

“谁?”赵鼎高声喝问。

“啊?赵丞相,你早哇!”马上的官员赶忙勒住缰绳,拱一拱手,并不下马。

“魏良臣,这么早往哪里去?老夫在此,还不赶快下马!" ·魏良臣乃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是赵鼎一手提拔的老部下。按惯例,见到正一品的右相,要下马作揖,可是他却在马上拱手道:

”下官圣命在身,不便下马求教,望丞相大人赐罪了。“魏良臣是朝野有名的主和派,如此姿态扬长而去,莫非他是奉命出使金邦求和去了。

”混蛋!“赵鼎怒骂一声,眼看着他消失在朦胧的晨曦之中。

新任参知政事沉与求来上朝也很早。他穿着紫色的从一品朝服,紧跟在赵鼎的背后跨入仁慈殿大门。

抬头看,高宗早已端坐在御座上,像一尊不动的金佛,任凭群臣的山呼万岁,并不哼声。

赵鼎想起刚才魏良臣的事,首先出班奏道:

”皇上,臣以为对金齐联兵入侵,只能战不能和。现在,我朝有精兵二十万,臣纵观历史,未闻有二十万兵马的大国,会惧怕敌人入侵。“

”皇上,赵丞相说得有理,只能战不能和。金齐既然入侵,想和也和不了。如果要和议,也只能在打了胜仗之后。“沉与求紧接着奏道,

”只能战不能和。“许多大臣也都随声附和。

群臣的一阵阵主战之声,终于把高宗的惊魂从遥远的天外招了回来。他抬抬眼问道:

“以诸位爱卿之见,该如何战?”赵鼎胸有成竹地奏道:

“现在我大宋有精兵二十万,由六路大将统帅。第一路,是驻守镇江的韩世忠,有精兵五万。现臣奏请皇上特颁手诏,促韩世忠进屯扬州,打头阵,同攻我承州的金齐兵对阵。第二路驻守池州的刘光世,有兵马五万打第二阵;第三路,驻守建康的张俊,有兵马四万,打第三阵;第四路,屯守德安的岳飞,有岳家军二万,作为犄角之势,在必要时打第四阵;第五路,驻守陕西仙人关的吴阶,有兵马三万,命他进攻甘肃秦川,以牵制金兵;第六路,防守临安的杨沂中,带领一万神武军,保护皇上行在。这六位大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只待朝廷一声令下,定能指挥兵士打胜仗。”

经赵鼎这么一分析,高宗的心里扎实多了,微笑道:“好,说得好。原来赵爱卿对全国军事了如指掌。众爱卿还有什么高见,尽管奏来,朕愿从善如流!"

”皇上,张德远有重望,若命他宣抚江、淮、荆、浙、福建,招募诸道兵赴阙,他的来路,便是朝廷的归路呢。这样,我大宋便立于不败之地。“殿中侍御史喻樗奏道,

张德远是张浚的表字。赵鼎闻说连连称善,奏道:”张德远为人忠烈,他经略川陕,功高于过。关中、陕西虽然丧失了一些土地,但川蜀却安然无恙,他在关陕战场上强力地打击和牵制金兵,才使我朝得以转危为安。臣奏请皇上,让他复出,总督六路兵马,为朝廷效力。“

高宗点头道:

”这正是朕的所愿,当下诏令,召张浚回行在。“

6

已是九月十五日夜晚。长江南岸的镇江城风清月朗。如水的月华把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洒得银光闪烁,晶莹耀眼,令人陶醉。

此时,有一对中年夫妻正泛舟在江口的水面上,赏月酌酒,谈论兵法。

丈夫有四十五岁年纪,头戴黄金盔,身着亮银甲,面如满月,目似流星,五绺长髯,飘拂胸前,显得英俊而威武。

妻子也已三十出头。只见她戴着雉尾八宝嵌珠金凤冠,身穿--领锁子黄金甲,围着盘龙白玉带,脚上着了一双小蛮靴,真个是神似秋水,容如春月的女将军。

这对泛舟赏月的中年夫妻,就是闻名天下令人羡慕的韩世忠和梁红玉伉俪。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年十八应募入伍。高宗即位时被封为御营左军统制。建炎三年春,他以浙西制置使守镇江。金兀术渡江南侵北退时,他带兵八千,以“关门捉贼”之计,把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围困在黄天荡长达四十八天之久。绍兴初年他剿平群盗,战果辉煌,受爵太尉。如今他以宣抚使驻守镇江。

梁红玉,本为京口营妓,不仅精通翰墨,且生有神力,能挽强弓,百发百中。宣和二年,世忠为武副尉,随童贯军征讨方腊农民起义军。次年在青溪邦源洞,他独自一人擒获方腊,却被偏将辛兴宗夺去,以为己功。世忠不敢多言,但心中不平。待童贯班师回来,行至京口,召梁红玉等营妓侑酒。酒席将散,红玉先出,行至营门前,见对面树下,有一只白额虎踞伏不动。红玉大惊,急弯弓注矢,一箭射去,忽见那只猛虎前爪一伸,接住了红玉之箭。红玉更是吃惊,本想再射去第二支箭,突然,那只白额虎站立起来,摇摇身,变成了一位戎装打扮的魁伟英俊的男子汉,微笑着向她走来。

梁红玉料知此人必有来历,邀往家中,殷勤款待,方知就是韩世忠,因有功无赏,独自避席在树下假寐。两人谈论兵书战策十分投契,正是英雄美人互相怜惜,终于结成了一对水乳交融的和谐伉俪。在黄天荡一战中,她为丈夫出谋划策,击鼓助战,大败金兵,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节美谈。

今夜夫妇俩趁着月色泛舟长江,名为饮酒赏月,实为巡视防务。

韩世忠向来贪杯。他开怀畅饮几杯之后,乘着三分酒兴,竟触景生情,一边拔剑起舞,一边口吟一阕《江红》: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

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

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

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

汴水夜吹羌笛管,鸾舆步老辽阳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来临,身边队友全是大佬

喜乐平安

纪元的黎明

家有小妖

在哈利波特学习魔法

奇怪的飞鱼

反派师兄,我家师妹都重生了

浩瀚海渊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涅盘重生:邪医归来后都颤抖吧

Y咏苼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