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成败轮回,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9章 成败轮回
1
自从勾践被夫差释放归国,迄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吴、越两国国力的消长,已经让勾践深深感觉到:可以与吴国放手一搏了。
--吴国的中流砥柱伍子胥,被夫差赐死之后,已经没有人可以根据时势发展,预测未来大事,向夫差示警、直谏、趋吉避凶了。
----夫差在西施四年来的温情包围下,已完全对越国失去了戒心。
--伯嚭相国在文种、范蠡的长期经营下,向来为越国缓颊。最近,范蠡策动他在紧要关头投奔越国,并许以高位,伯嚭二话不说,秘密派人送了一盒补品“当归”给范蠡,以明其志。
--范蠡数年来勤练的五万精兵,已经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
现在,勾践正展现出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
但是,夫差手中仍握有二十万雄兵,越国即使放手一搏而胜,势必要付出惨重代价。为此,范蠡与文种又想出一计:调虎离山-----让夫差把二十万大军带离吴国,范蠡的五万精兵便可一举攻下吴国,吴国民心士气瓦解,就会让夫差的二十万军队惊慌、脆弱,不堪一击!
要调虎离山,眼前最有利的方法,便是促使夫差去完成“称霸”的宿愿。称霸列国,一直是夫差的梦想,早已在他心中酝酿了十几年,这不只是他的主观意愿,连相国伯嚭、大将军王孙弥庸等人,都力言称霸的重要;在客观形势上,当前列国的形势,也为夫差提供了一个出兵的有利战机。.....
两个多月前,范蠡派南林女以传递西施阿妈的相思之情为由,前来“姑苏台”与西施相见。私下里,南林女交给西施一粒小小的布丸,展开一看,那布片上写着一行小字:
桐花舞,吴王做盟主。
西施很快就猜出范蠡的用意。她利用与夫差在姑苏台避暑的一个多月时间,找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悄悄地教附近小孩子唱“桐花舞,吴王做盟主”的儿歌。
儿歌传到夫差的薄薄耳朵里,使这位本想做盟主的君王,犹如火上浇油,头脑顿然发热膨胀,竟立下御旨:
“吴王做盟主的天意不可拂,谁敢谏阻寡人北上黄池,子胥';属镂';之剑在此!";
敢于死谏的伍太师已经死了,朝中还有谁愿意站出来以身试剑呢?即便是贤明而有远见的太子友,也不敢直谏触怒威严的父王。
不过,为了吴国的前途和命运,王子友想出一条苦肉计,委婉讽谏,感悟其父王。
那是十几天前的一个早晨,西施和夫差正在正宫院子里品茶赏花,太子友手执弹弓,一瘸一拐地走进来。他的衣服弄湿,裤管刮破,腿上有血,脸上和脚上都沾着泥巴,一副狼狈的样子,西施忍不住关怀地问:
”太子,早晨你同哪个小孩子打架呀?";
“唉,王后娘娘,你别提了。”太子友长叹一声,俯下身卷起有血的那条裤管。
“看你这孩子,都二十四岁了,还这么淘气。说说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吧!”夫差皱着眉头道。
太子友抹一下脸上的泥巴,道:";父王,儿臣早晨起来到花园里玩,忽然见到高枝上有一只喝饱露水的蝉儿,正无忧无虑地放声鸣唱。不料后面有一只螳螂正张开它那钳子般的大钩爪,欲向蝉儿扑去。哪知有一只黄雀紧跟在专心捕蝉的螳螂后头,正探出喙子,欲啄螳螂下肚。那黄雀以为这只螳螂足以美餐一顿,怎料儿臣已经张弓上弹,正准备弹它落地。可是谁又能想得到,我脚边却有一个茅草掩盖的暗坑,我只趋前一步,一脚踏空,便跌进暗坑里去了。所以,才弄成这副怪模样。万望父王、娘娘不要见笑!";
“你只贪前利,不顾后患,天下之愚,莫甚于此。”夫差责道。
太子友忽然跪了下来,叩首道:
“父王责之有理,儿臣只看到眼前的黄雀,却不见脚边的暗坑,正是贪前利而不顾后患之愚人。可是,天下还有比儿臣更愚的人呢!";
”谁还会比你更愚呢?“夫差问。
”请父王赐罪,儿臣才敢说。“
”你是王位当然继承人,即便说错了,我也不会治你的罪,
说吧!";
太子友把他早已想好的一套,娓娓道来:
“鲁国是周公之后裔,尊孔子之教,自己不犯邻国,以为别人也不会侵犯他,所以不勤政、不修兵,只空谈诗书礼乐,洋洋自得。不料齐国却无故伐鲁。齐国只看到征伐鲁国有利,却不知吴国起境内之士,暴师千里而伐之。吴国大败齐军,以为从此威振中原,雄霸列国,天下都臣服吴国了,于是便欲倾全国二十万精兵,北上黄池,同强晋较量,以夺取盟主之位。然而却不曾想到,勾践卧薪尝胆,矢志报石室之仇,洗尝粪之耻,日夜练兵,正准备趁大王北上黄池,兵去城空之机,出三江,入五湖,攻我吴国江山,灭我吴官宗庙。于是父王之愚,远远地超过儿臣之愚了。”
夫差这一两年来,已经不再听到刺耳的直谏,一时变色大怒,道:";这是伍子胥的余唾,久已厌闻,你又捡起来干扰我的大计。这回北上黄池,大会诸侯,争夺盟主,乃是天意,寡人决心已下,你勿多言。如再说,就不是我的儿子了!";
西施嫣然一笑,道:
“大王,太子为人淳厚聪明,事父至孝,深怕大王远征辛苦,有伤贵体,所以委婉奉劝大王,可见其用心良苦。大王有此孝顺儿子,洪福无边,疼都疼不够,还生这么大气干嘛?";
”这我心里自然明白,所以我只轻责一顿,并无治罪之意。“夫差的口气缓和了:”我气的是伍子胥的阴魂不散,他都死两年了,至今太子还中他的毒这么深。“
”大王,此一事彼一事,你们父子同形同心,如同一人,岂可与楚国亡臣伍员相比?“西施故作害怕状:”如此说来,臣妾今后对大王讲话也要小心,掂量再三,看看自己要讲的话和伍子胥曾经讲过的有否相似之处?幸好这回大王决意北上称霸,我心里一句“不愿大王远征一去数月,让臣妾寂寞难忍”的话,没有讲出口。“
西施说着说着,眼睛竟潮湿了。
”你看你看,你没有讲出口的话,还是让我听明白了,是不是?“夫差安慰道:”好了好了。这次夺回盟主之后,我再也不离开你了。这还不行吗?";
太子友对西施凝眸一阵,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终于没有说出口,只悻悻地走了。
2
时序已是周敬王三十八年的盛夏六月。吴王夫差为了从
晋国定公手中夺取盟主之位,亲率全国二十万精兵,由新开凿的邗沟水路,北上黄池,大会诸侯去了。陪同前往黄池的,还有伯嚭相国及胥门巢、王孙骆、王子姑曹诸大将。
留在姑苏都城守国的只有太子友,和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三位神将,以及由他们率领的五千未经教习的新兵。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又二尺的偌大姑苏城,简直是唱一出兵去城空的空城计了。
夫差走后的这十天,西施胸中无时不涨满莫名的孤独、凄凉、恐惧和哀伤。这种别离的伤感,四年前在姑苏台她和范蠡分手时曾经有过,没想到四年后,在欢送夫差北上之后又重新涌现。那天在“望齐门”看到夫差跨上奔跑的战马,回过头向她挥手的一瞬间,西施竟萌生--股死别的悲痛,忍不住泪如泉涌。
心想,夫差这一次北上黄池争夺霸主,势必同久坐盟主交椅的强晋决--死战,胜败生死的命运莫测。即便他夺过了徒有虚名的盟主之位,而他的后院却已经起火。在起火的后院,他能否再同西施相见,也难以预料。又想起这次他执意北上黄池,是因她遵照范蠡密令,暗中施计所致,更有一种愧疚和无奈的痛苦。
回顾入吴四年来,她和夫差朝夕相处,形影相随,肌肤相亲,夫差对她百依百顺,千般尊重,万种温情,无限体贴,一个女人遇到这样的男人,夫复何求?没有夫差在身边的寂寞日子里,西施越来越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位全身心爱她、英俊而又多情的男人了。
从夫差又想到范蠡。他此时也许正在利用他自己设计的有利战机,率兵前来伐吴了。她生命中的这两个男人,尽管认识有前有后,相处有长有短,如果听从命运的安排,她和其中的那一个相厮相守,度过此生都是可以的。然而,高于一切的母国利益,千丝万缕的故乡情愫,忘记不了的入吴初衷,西施的行为只能朝向一边倾斜,并无自己的选择空间。
这几天,天仿佛暗得比平日慢。从早上起,西施便盼望着天黑;等到天快黑的时候,她的心又不安起来。此时,天终于暗了下来。“长乐官”像笼罩着一层低低的烟雾,使偌大的宫院变得异常晦暗,什么也分辨不清楚,只有大殿屋顶上那长长的飞檐,像几条长龙,在烟雾中乱舞,令人心寒凄迷。
西施闷闷不乐地从门口进屋,正想上楼就寝,突然听到官女喊道:
“王子地将军求见。”西施一楞,连忙说:“快请进来。”
王子地风尘仆仆进来,一脸沮丧,急急禀道:
“王后娘娘,勾践背信弃义,闻大王北上黄池,兵去城空,发兵五万,从海道通江前来偷袭我吴国。头-一日,越军前队畴无余、讴阳到达郊区,王孙弥庸出战,不数合,便活擒失马的畴无余;讴阳也被寿于姚一箭射死。第二日,勾践、范蠡大军齐到。太子友本来听从我的建议,欲坚守不出。但王孙弥庸却说 ';越人畏吴之心尚在,且远来疲惫,再胜之,必走。如不胜,再守未迟。';太子友受其蛊惑,一反常态,不听我的劝阻,却高喊着要割勾践之头,随王孙弥庸出师迎敌。寿于姚见太子出马,也跟着杀出。越军数年训练的五万精兵,弓弩剑戟十分劲利,又有范蠡、诸稽郢两员宿将,吴国的五千新兵怎能抵挡?王孙弥庸被诸稽郢老将所杀。寿于姚被乱军连弩射死。太子友陷入敌军层层包围之中,左冲右突不出,身中数箭,恐被执辱,自刎而亡。
”越军直逼城下,我把八个城门紧闭,率民夫上城坚守。越军无法进城,屯水军于太湖,集陆军于胥门、间门之间。范蠡命人烧姑苏台,又抢走许多余皇大舟。这几天我已七次派使者往黄池向大王告急,但有去无回,使者都被伯嚭相国杀了。现在情势十万火急,望王后娘娘节哀保重。有臣王子地在,就有姑苏城在,请娘娘勿忧。臣走了。“
听了王子地将军一连串的战地败绩票报,西施那涟涟珠泪已经滴湿了袍服。她已分不清,那是喜泪,还是悲泪?她四年来,日夜等待的不就是范蠡带兵前来伐吴,携她回越团聚的这一刻?如今范蠡真的带兵来攻城,战绩颇为辉煌。按理,她应该是喜泪盈眶才是。然而,却喜不起来。那位年仅二十四岁、聪明有为的太子友,就这样无辜地死了。这使她万箭穿心,鬼疚难安。西施连衣俯卧在床铺上,和着泪水迷迷糊糊地睡去。忽然听到有人喊她:
“王后娘娘,你看谁来了?";
她翻过身来,张开惺忪睡眼,见侍女阿花带着一位白须老人站在床前。西施惊愕地一跃而起。细看这白须老人有些面善,但记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便问:
”阿花,这位老伯伯是谁?";
“你猜!”阿花做个鬼脸。
西施摇摇头,目不转睛地看着白须老人。只见那老人抬手往脸上一抓,白胡须被抓落下来,竟变成为一个大姑娘。这大姑娘不是别人,正是南林女。
“南林姐,你是来接我回去的吗?";
”不,阿光,我是奉范蠡之命,来长期侍候你的。“南林女平静地道。
”这是为什么?他们胜利了,难道就不要我西施了吗?";“阿光,你别误会。这算什么胜利?如果算胜利,也是你西施的功劳,怎会不要你呢?”南林女道:“你也许不知,至今越军攻城不进,夫差二十万大军将动身回来。越国虽然兵精将勇,毕竟还不是当今强吴的对手。要想获得胜利,还得从长计议。所以范蠡和越王商量,决定退兵,驻守越北,继续厉兵秣马,以图日后再起。不过,这次伐吴,杀了一个”小伍子胥';太子友,等于断了夫差的一条腿、挖了夫差的一只眼。从此吴国不振,日益衰败,灭吴大计必有可成之时。“
”那我怎么办?“西施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你还是继续当你的吴宫王后娘娘。“
”不,我不当,难道他们叫我当到死不成?";
“阿光,别这样。范蠡只让你当到夫差身亡,越兵占领姑苏城。”
不等南林女讲完,西施已经委屈得哭了起来:
“我明白了,他有了贝贝,就不在乎我西施了!";";阿光,你这可冤枉范蠡了!“南林女道:”我回国这两年,在训练兵士剑术之余,也常常到范大夫府邸看望贝贝和他们的胖小子。有次贝贝红着脸对我说,';南林姐,我们的孩子都会讲话了,可是范大夫他每次和我在床上时,仍然把我当成西施,总是梦呓般地叫唤着阿光的名字“...... ";
”是吗?“西施有些不相信,但南林女绝不会骗她,她心里有点甜丝丝的感觉。
”你还不相信?贝贝还没有学会讲假话呢!“南林女讲得很肯定:”阿光,说起来贝贝也怪可怜的,都为他生了孩子,还要承受那份做西施替身的酸溜溜滋味。甚至,范蠡还不让小孩叫贝贝做妈妈。所以我想也只有如此忠于你的贝贝妹,才能忍受这种罕见的尴尬。“
”孩子是贝贝肚子里生出来的,不叫她做妈妈,那又叫什么?“西施有点为贝贝抱不平。
”只让孩子叫贝贝做“姨妈”。范蠡对小孩说,你的妈妈名叫西施,现在吴国姑苏城做客。如此看来,他至今心中还只有你一个。“南林女继续道:”他怕你久居吴宫寂寞,怕你遭到意外不测,所以又命我回到你身边,好好伺候你,保护你。“
西施终于破涕为笑了。
3
夫差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如今从黄池回来已是晚秋九月,回军途中,军心不稳,逃亡日增,匆匆点阅,已不足五万,且兵无斗志。三个月不见,夫差瘦弱了许多,回宫见到西施,一反过去见面时那种欣喜的亲热,竟独自坐在一旁抱头痛哭不已。
这回他出师黄池,会盟诸侯,本是如愿以偿。路过艾陵时,同不甘臣服的齐军交战,节节胜利,使齐兵闻风丧胆。之后,二十万大兵逼临晋国京都城下,吓得晋定公连夜派大夫董褐,至吴营向夫差求和,拱手让出盟主之位。鲁、卫等国无不敌血拥护。周天子敬王派使臣祝贺夫差荣当列国盟主,加封给他为“吴公”称号,并赐给他专行征伐的钺,以及彤弓、彤矢和车马等礼品。
然而这些胜利并没有给夫差带来欢乐。相反的给他带来得不偿失的痛苦。
夫差万万没有想到,一向臣服不二的弱小越国,竟敢趁他北上,偷袭姑苏城,逼死了他最疼爱的独生儿太子友,烧毁了他最爱游的姑苏台,抢走了他最宝贵的余皇大战船,使得二十万大军,一夕崩溃。这一连串的惊愕与打击,令夫差痛哭不止。
哭过之后,他开始“悔”。悔自己没有听太子友的讽谏和西施的委婉劝阻,执意携全国的精兵强将北上黄池,给勾践有偷袭吴国的可乘之机。如今唯一的儿子也死了,来日王位将交给何人?他叫西施为他生一个儿子,可是西施肚子不争气,身体一切正常,就是不会怀胎,自己都感到奇怪。
悔过之后,就是“怨”。怨王孙弥庸蛊惑太子友,造成太子轻率出城,结果兵败身亡。他把已经战亡的王孙弥庸骂得狗血喷头。他还怨姑苏台周围的小孩,唱什么“桐花舞,吴王做盟主”,使他以为天意不可拂,才不顾一切带兵北上。
最后,夫差把一切悔怨都迁怒于伯嚭相国。当天夜里,他就把伯嚭召来,训斥了一顿:
“你一再说勾践臣顺忠心,必不反叛,所以寡人听你之言,才对勾践不杀不防。如今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子胥”属镂“之剑在此,今当属你!";
一向沉稳老练的伯嚭,见夫差勃然大怒,也吓得魂飞魄散。他伏地啼哭好长一阵后,才连连叩首道:
”臣知人不明,上了勾践的当,罪不容诛。大王欲以“属镂”之剑赐死,臣无悔无恨。但愿大王节哀息怒,保重玉体康安,和西施娘娘白发偕老,同享天伦之乐。“
伯嚭原以为夫差顶多怪罪一番罢了,没想到竟祭出”属镂“之剑。大难临头,如此突如其来,他颤抖着双手,去接”属镂“之剑,竟想不出自保之道来。.....西施在理智上知道伯嚭不能死,心理上却不愿意这么想,因此她跳到感情上去,想到伯嚭的夫人旋波和他们的周岁儿子,她便急忙跪下道:
“大王息怒,臣妾以为伯嚭相国跟随大王南征北战,也很辛苦,不可赐死,望大王三思而行之。”
夫差怒气稍解,想到伯嚭对他言听计从,不曾忤逆他,何况,他身边已没什么大臣可以倚重了,便道:
“看在王后娘娘面上,免你一死。起来吧!";
”谢大王,谢王后娘娘!“伯嚭叩首,擦一把额上的冷汗站起。
忽然侍卫武士传越国文种求见。
”不见,推出去斩了!“夫差愤然道。
”大王,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臣以为还是以礼相待,见机再说。“伯嚭顿首道。
”好吧,传文种!“夫差想了想道。
文种相国不卑不亢,脸带微笑地大步进来,频频顿首,道:”东海小臣文种闻大王北上会盟班师回朝,特奉越王勾践之命,随带十箱鹿茸酒,前来慰问,请大王笑纳。“他只字不提出兵袭吴之事。
夫差怒气正盛,厉声质问道:
”文种,你记得当年来纳降时,你是怎么说的吗?为什么勾践背信弃义,趁寡人北上黄池之机,来偷袭上国呢?你,你说!";
“大王有所不知,这回是太子友先出兵越国,无端杀死越国两员猛将。勾践不得已,才出兵应战。”文种十分无奈,又十分诚恳地说:“太子友不幸自刎身亡,我们也为之惋惜。勾践为报吴王前次不杀之恩,故把越国军队从吴国境内撤回。这当然并非越国怕吴国的军队。大王如果必欲一战,越国军队马上就开回来。这恐怕就不是吴国之福了。如果大王不想以兵戎相见,那从今天起就约定,吴、越两国为平等的兄弟之国,像吴国和晋、鲁、卫诸列国的关系一样,互不臣属,互不侵犯,共尊吴王为诸侯盟主。你看如何呢?";
夫差听了文种之话,顿时百感交集。他很想一剑劈了文
种,重振他的雄风,但越国对他的重重一击,却使他慌了,心虚
了,现实告诉他两国的形势已改观了,他转而想着如何保住眼
前相安无事而又不失面子的局面。他很想一口答应文种,但仍有犹豫,便问伯嚭:
“以伯相国之见呢?";
”蒙大王不弃,共谋国事,臣只好斗胆说了。“伯嚭顿首道:”臣以为今天的越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越国了。如果打起仗来,势必两败俱伤。何况我军刚从齐国回来,兵士疲乏,大王也需安静休息。如果越国尊大王为盟主,今后不再偷袭吴国,臣以为可以答应越国和吴国为平等的兄弟国家,不再为臣属的附庸国。请大王定夺。“
夫差仍未答应,朝西施一瞥:
”以王后娘娘之见呢?";
西施微微一笑,向夫差投去一个赞同的眼神,但口里却说:
“大王,臣妾坚守宫规,不干预朝政。”
夫差沉思了片刻,觉得事已如此,不妨暂且允诺,再假以时日,重整军威,因此,终于领首道:
“好吧,就按文种先生所说,吴、越两国为平等的兄弟国家,尊我为盟主,互不臣属,互不侵犯。望勾践不要以怨报德,让寡人失望。”
“请大王放心,越国如有失信,天诛地灭。”文种笑笑点头
道。
夫差对文种的话深信不疑,对越国十分放心,对其它敌血为盟的诸侯列国更不放在心上了。
但,经过这次大挫,夫差身心疲惫。原来当霸主的强烈意志,一下子衰退了。年仅四十一岁的他,已开始在西施面前称老了。他觉得人生易老,需要及时行乐,把国事全交给比他年长的伯相国主管,带着西施和南林女及移光等六名歌姬整年住“馆娃阁”,逍遥自在,朝政大事一概不闻不问,日子依然过得
快乐而逍遥。
4
这样快乐而逍遥的日子,过了四个年头,让夫差伤心的事就发生了。
周敬王四十二年的暮春三月,勾践再次背信弃义,悉起越国境内之精兵,大举伐吴。
吴、越两国互不侵犯相安无事的这四年,越国宛若卯时的太阳,蒸蒸日上。
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招兵买马,把军队从五万人扩充到七万人。这七万大军又经过严格的苦训,掌握南林女的飞剑术和陈音的连弩法,十分精熟,个个英勇善战;又逢越国风调雨顺,连续三年大丰收,粮草充足,为打持久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越军民受勾践数年复仇雪耻的教训,大长灭吴志气。
勾践下诏军中,曰:
“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有父母而无亲兄弟的独子,归养父母;有疾病不能打仗者,以告,给予医药糜粥。”
军士感念越王惜才爱民之德,欢声雷动,斗志昂扬,交互勉励,以必死为志。出发时,国人各送其子弟到城郊,泣涕诀别,相互期许道:
“此行不灭吴,不复相见!";
越军行至江口,勾践斩有罪者,以申军法,军心肃然。如今越兵前军,已经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指日就向吴国下战书。
与越国恰恰相反,吴国这四年,犹如酉时的太阳、日暮西山。吴王夫差荒于酒色田猎,不理朝政军事,对越国磨刀霍霍的伐吴备战则一无所知。只记得文种“互不侵犯,尊夫差为盟主”的许诺,将国事大权交付给专权的伯嚭。
伯嚭对越国的灭吴备战全不在念,以为越军兵寡,不足为
患,只懂得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霸道横行,吴国臣民无不恨之入骨,许多大夫称病在家。伯嚭还以紧缩开支为由,把吴国重
建的二十万精锐大军裁减为十万。至于军事训练,他更不抓不管。上天也有意刁难吴国,旱、涝两灾交替出现,岁岁凶荒,百姓饥饿,民心愁怨。
这四年西施也蒙在鼓里,越国偶尔才与西施联络,也未交代她特别差事,似乎把她给遗忘了。西施本着“过一天算一天算一天”的无奈,陪夫差醉生梦死。
直至五天前的上午,范蠡命他的贴身卫士郑大勇,化装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前来“馆娃阁”向南林女行乞时,悄悄透露了越国大军伐吴的消息,才使西施如梦初醒。
梦醒后的西施,忧多于喜。她入吴事仇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洗刷越国百姓当亡国奴之耻辱,避免兵赞残杀之灾。四年前,越国百姓就已摘去了亡国奴的帽子,已经和吴国百姓一样自由过日子了,她的主要目标也已随之实现了,那还求什么呢?
想想八年的吴国生活,吴国百姓待她不薄,他们把她看成为美丽和善良的化身,倍加敬重。她对勤劳的吴国百姓也已萌生出一种亲切的乡情,吴国已成了西施的第二故乡。因此,她从内心是不希望吴、越打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