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较量,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望众卿辅他为尧舜之君。..... "

他说这话的决心,是连日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他确实喜欢李选侍,想当年,他已十六岁,到了大婚的年龄,但父皇不想给他办婚事;因为一办婚事,就涉及礼仪的问题:到底该以太子的礼仪成婚,还是以王爷的礼仪成婚?

若以太子礼仪成婚,等于承认他这个皇长子的太子地位,甚至还得同时册立他为太子,而这是郑贵妃万分不甘心的,也是父皇不愿意的;但若以王爷之礼成婚,群臣势必反对。

这时,司礼监陈矩出了个点子:暂缓成婚,可先选择几个比较好的官人侍寝,以繁衍后代,父皇立刻允准。

于是,被选择为侍寝的宫人,人们即呼为”选侍“。这些”选侍“与他这个皇长子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共过荣辱。尤其这个李选侍与他尤为相得,他打从心里要封她为皇后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步了父皇的后尘,也不愿册立自己的皇长子为太子,想立李选侍为皇后,待这”李皇后“生下男儿,再立这个嫡子为太子。

如今这一切自然都成为泡影了,李选侍册立为皇后的事,因群臣的反对而不能如愿,不仅让她为自己生个嫡子的希望十分渺茫,便是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了。所以,他每接近生命的尽头一步,即重新下达一次立皇长子朱由校为嗣的决心,这决心他已下了数十次了,也反复了数十次。现在他终于对群臣说出这个决心,忽然有如释重负之感。但这层的轻松如微风拂过心头,他马上又想到:她受得了吗?她,李选侍,此刻正在御床后面的帷幕之中。

于是,一串话又涌上他的喉头

“册立选侍为贵妃之事。..... 快办!"

他望着礼部尚书孙如游,再三强调”务必快办“。

这时,皇长子朱由校结结巴巴地对皇父说:

”要。..... 要封、封皇后!"

他本就有点口吃,此刻口吃得更厉害了。

孙如游诚恐情况又变,连忙趋前进言:

“皇上欲封选侍为贵妃,臣即具仪礼以进!"

”好······好······················“泰昌帝漫应道,忽然想起昨晚尚膳太监私下对他言道,有个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进献,但投诉无门。这尚膳太监也名李进忠,一眼看去,倒是相貌堂堂,先前是服侍王才人的,由王安举荐,今升尚膳监掌印,此人若不能信任,那官中当真再无一人可以信任了。于是,又缓缓言道:

”外廷可有个李可灼?据说他有仙丹进献。..... "

众朝臣面面相觑,都不知此事,首辅方从哲上前禀告:“诚有此事,鸿胪寺丞李可灼自言有仙丹,臣等未敢相

信。..... "

”宣!快宣李可灼!"

李可灼已等在鸿胪寺,药也随身带,即唤即来。在方从哲的建议下,又从御房就近唤来几个御医,以便共同辨识仙

丹。

李可灼跪在御床前,双手恭奉一个打开的漆盒,盆中赫然放着两粒红色的丸药,亮晶晶有雀蛋大小。这种红色的药丸谁也没见识过,李可灼口称得自异人,那就更加无法对证了。

一个御医无法正面质疑,只好旁敲侧击地问:

“此药是万病万医,还是专治数症?"

”若说此药万能,诸位自是不信,便在下也不敢乱说;但于'补气益元'确有神效,尤其是用于久泻虚脱,更具神功。“李可灼答道。

这话泰昌帝是句句入耳,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大胆一试?

”朕先试服一粒。“话一出口,心里则想:”这可是赌命了!"

周嘉谟以为这太孟浪,那药来历不明,李可灼为人是否正派也无把握,岂可乱来?正想该不该进言,孙如游却抢先说了:

“李可灼,这药你有把握吗?"

不待李可灼回话,方从哲则顾左右而言他:

”屋里人太多了,不能让圣上太气闷。我等又非良医,先退出去如何?此事由御医和圣上定夺,岂不更好?"

方从哲不待他人反对,自己先抽身出门。其它的朝臣虽有犹豫,但也觉得方从哲的话顺理成章,于是,陆陆续续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皇长子朱由校走了出来,对群臣说:“父皇服药过后,似有好转。往日进了茶汤,非喘即呕;刚才服下红丸不喘不呕,气色红润,且思进食了!"

于是,群臣又进了暖阁。秦昌帝则满意地望着李可灼,连称”忠臣!忠臣。.....“又回顾方从哲道:

”要厚赏他!"

群臣终于告退,李可灼及御医则留下侍候。

这一日是八月二十九日,八月小,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群臣回府过了若干时辰,亦即九月初一凌晨五鼓时分,每人又接到宫中紧急宣召,这下子又吓得心惊肉跳。

7

在王体于的房中,崔文升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王体干问:

“是你让李可灼下药的吧?"

”岂有此理!我根本不知此事!李可灼这混蛋,不知是谁引荐的,打乱了我的计划!"

“哦,我明白了,有人着急了,怕福王赶回京,抢了皇位,所以提前弄死了皇帝,而如今福王又没有赶回来。..... "

”你说该什么办?福王还没赶回京,那皇长子自然抢先登位了!"

“机会仍在,我相信郑贵妃没那么傻,她一定会让李选侍赖在干清宫,请封皇太后。干清宫是内官正殿,没腾出来,皇长子就无法登基。只要迁延几日,福王就回来了。”

“这办法比直接除去皇长子高明多了,贵妃那能想出这个高招?”崔文升叹道,

“能,也只有她能!倘若对方作出让步,封李选侍为太后,选侍便可进一步请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这样,就可一赖再赖,那时福王早回京了!"

崔文升转忧为喜,立即转回慈宁官见过郑贵妃,把王体干的想法说了一遍,并再三强调这是”郑贵妃的想法“。

”此人不愿趟我们这浑水,所以说是我的想法,好,我们成全他,不说是他的点子就是。对这种人得讲义气,否则下一回就不肯帮忙了。“郑贵妃笑道。

”是。“

”你去依计而行,若是行不通,那就只好杀了朱由校!“在李永贞的房中,烛光将老魏的身影,投射在墙上,成了黑糊糊的庞然大物。

“老魏,”李永贞道:“王体干透过崔文升,已经充分掌握住全盘状况,现在你经常伴随皇子身旁,只需办好三件事,这未来的司礼监就非你莫属,整个朝政将一步步全掌握到我们太监手上了!"

”哪三件?"

“一,你得设法通知刘季晦,说明李选侍赖在干清官不走,表面上是为贵妃请封太皇太后,为自己请封太后,其实那是两个女人企图”垂帘听政“、控制政局的大阴谋;二,要再三提醒王安,时刻注意,务必保护皇长子平安无事;三,要告诉锦衣指挥使郭维成,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遇上回京的福王朱常洵,格杀勿论!"

老魏一面听,一面不住地点头,听完道:

”这三件事不难,办不好实在没脸见你了!"

他踏出房门时,觉得自己犹如脱胎换骨一般,他知道整个政局的大气候变化的契机,刚好捏在他手心里,做得顺当的话,未来不仅是“太监治国”的梦想得以实现,更大的图谋,也不再是空想了。

8

天刚蒙蒙亮,十三个顾命大臣就来到了干清官门口,但正殿的大门紧闭,进不去。

这时司礼监王安急急过来,低声道:大行皇帝的遗体便在干清宫正殿。

大家看王安浑身编素,知道泰昌皇帝当真驾崩了!杨涟使出死劲撞门,朱门终于洞开;但八个彪形太监拦在门口,不让群臣进去。

“皇帝召我等前来,今已晏驾,尔曹不让进去,意欲何为?想造反吗?”杨连大骂,他义正辞严,且威风凛凛,太监们不觉为之气夺,灰溜溜地退下。

大臣们的哭灵,可谓极其哀伤,而且真情流露。

这个泰昌帝虽然在封太后、封后的问题上有点糊涂,但在施政方略上则尚称英明。虽然在位仅一个月,但在大量起用先朝被废的正直官僚方面很果断,拨去二百万两内库之银作为边饷,也毫不心疼;迅速撤回遍布全国的矿监、税使、免除先朝百姓拖欠的钱粮也十分干脆。总之,万历帝四十多年来的弊政,泰昌帝在一个月内给革除了,这对百官是何等的鼓舞,给百姓是无比的实惠!“中兴大明”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可是这个开端却立刻演变成结局,这给有志之士是多大的打击!他们能不痛哭流涕吗?

众人哭罢,刘季晦四顾周遭,却不见皇长子朱由校,便问太监:

“皇长子呢?"

宦官们心里有很多话,但没有一句是适宜说出口的,甚至情绪的流露也有诸多犯忌。所以,一律微抬冷漠的脸,一言不发。

”皇长子本当于灵柩前即位,而今不在,是何缘故?“刘季晦又厉声问道。

他的几声怒喊,震醒了群臣的危机意识,皇长子莫非也出了什么事故?泰昌帝猝死的大悲,加上皇长子不见的大恐,竟化成了一种莫名的狂怒。

”谁敢藏匿新天子?"

“藏匿新天子,罪同大逆!"

”必须严加追查!"

“快放出皇长子,否则就是谋反!"

一片不可抑制的怒喊,直震得守灵的宦官脸色如灰。这时,司礼监王安前来相告:皇长子被李选侍藏在东暖阁,她说,不封她为太后,就不放皇长子出阁。

群臣听了又是气愤填膺,王安又道:"诸公稍待,奴才这就去找选侍,晓以利害,或能善罢。“或是群臣的怒吼已经惊动了李选侍,或是王安的说辞动人,李选侍果然放出了皇长子。王安又是拥又是护,迅速将他带到干清宫前。

这时,杨涟已经拖来了帝辇放在地上伺候,刘季晦一见到皇长子,立刻率先迎迓且山呼万岁,亲自前去扶着他的左臂,由英国公张维贤扶他右臂,共掖皇长子升上帝辇。

此刻,暖阁中有人对着皇长子高呼:

”哥儿回来!"

刘季晦惟恐夜长梦多,虽老却先自俯身扛起帝辇的前左杠,尚书周嘉谟也扛起前右杠,几乎同时,张维贤与杨涟也扛起了后两杠。

这时,不久前调派在李选侍身边的胖太监李进忠追上前来,放胆厉声道:

“你们要拉少主何往?主上年少畏人!"

说着,伸手去拉帝辇,杨连用力格开来臂,大声怒喝道:”殿下乃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李进忠一时愣住,这时又追来了李选侍身边的另一内侍刘朝,也高喊道:

”哥儿回来!"

王安立即上前阻拦两个挡路的太监道:

“你们两人急切喊皇长子回去,但不知是回选侍那里去?还是回郑贵妃那里去?"

这一问,两人都胆怯了。原来这两人都曾经是郑贵妃的心腹,王安问”是否回贵妃那里去?“便是触及他们的心病,令他们不敢猖狂。

皇帝的专职辇夫匆忙赶到,四人替下四个朝臣,将帝辇直抬去”文华殿“。

朝臣将皇长子扶上正殿,让他坐东朝西,然后群呼”万岁“,行五拜、三稽首大礼。"坐东朝西“是册立皇太子礼仪,”五拜三叩头“则是对皇帝行的殊礼。对太子本来四拜即可以了,今行五拜三叩头,便意味着阁臣和六部尚书一致预先认定:朱由校非但是太子,也是皇帝了!

拜,倒是容易、但拜完后下一步该当如何,可让大家为难了。

围绕着李选侍挟持皇长子的事,大家忧心忡忡,都认为不宜让他回东暖阁去。

方从哲已经感到自己失去主动了,再不表态,未免太说不过去,因而建言:

”既然居住在于清宫有所不便,殿下可暂回慈庆宫,待李选侍出宫,乃归干清宫。“

这意见没人反对。当即大家也将太子拥回慈庆宫,客氏与李进忠兴高采烈将朱由校引入内室。

刘季晦目送三人去后,心想泰昌帝死得不明不白,可不该一误再误了!于是肃然对司礼监王安说:

”主上幼冲,圣母已故。外廷有事,吾自当受过;宫中起居,公等不得辞其责。"

“敢不尽力!”王安揖道。

接着大家商讨登基日期。

“一旦登极便是天子,天子不宜回东宫起居。所以,应等李选侍出了干清宫,才举行登极大典。”方从哲说。

“倘若李选侍迟迟不移出干清官呢?”周嘉谟沉吟道。“这可由不得她!”孙如游言,

刘季晦暗想,秦昌帝乃死于“药”而非死于“病”,难道两次下药都是误投吗?只要是一次有意加害,所谋者定然与篡夺帝位有关。若所料不差,那崔文升必是为福王火中取栗了。崔文升下药是十四日,见效之后,必然立即派人奔赴洛阳迎回福王。自京都去洛阳,快马来回约十日左右,便是途中有意外周折,此时也该回来了。现在太子不马上登极,待福王回京,必然发生大乱,届时大家后悔都来不及了。想到此,便决然道:

“吾以为今日中午即可登极!"

”如此仓促,是否草率了一点?“方从哲质疑。

周嘉谟望了望刘季晦,说:

”刘大人既如此主张,定有理由吧?能略说一二吗?“刘季晦苦笑,并摇摇头。他的想法一时难以证实,怎好随便乱说呢?

杨涟对这场事变背后的阴谋,几乎毫无认识,却着眼于礼仪,他说:

”如今海宇清晏,内无嫡庶之嫌,何必这般匆促?先帝刚刚宾天,含敛未毕,帝子即衮冕临朝,未免不合仪礼!"

刘季晦却仍坚持说:

“早日登极,以安定天下人心。”

杨涟依然不解刘季晦的心意,还是坚持已见:

“安与不安,不在登极早晚。”

“那就初三吧!”周嘉谟道。

这就算定议了。大家纷然出官,在“文华殿”前遇上成群专候消息的朝臣。大家问起了商议的情形,杨连兴奋地作了介绍,在谈到自己的见解时,说得尤其详细。

御史左光斗听了以后,指着杨涟高声责备道:“杨大洪,你当真是书越读越呆!什么礼仪?皇帝位子坐实了,天下安定,才是最大的礼仪!先帝驾崩得不明不白,你敢说后面有无篡夺阴谋?大洪呀大洪,万一大事不济,这责任你承担得起吗?你就是死了,肉也不够人吃!"

杨涟听了这才大吃一惊,连忙请周嘉谟、左光斗等人到”文华殿“旁的朝房里再次商议。最后决定,三人各自上疏,敦促李选侍移出干清官,以便早日举行登极大典,免生不测。夜幕笼罩了紫禁城。

老魏含有深意地望了望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然后微笑说:

“晚上我有急事,不回来了。未来的少年天子交给你,望你对他能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离不开你。..... 这一段日子,要特别小心在意。”

说罢,便急急离去。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始进行细腻而绵密的布局:他先找了王安,说有人想谋算太子,务必保护太子周全;继而出城拜访刘季晦,说那两个女人想垂帘听政,太后封不得,太皇太后更封不得;接着又找了锦衣指挥使郭维成,说是传达新帝密旨,据报郑贵妃已派人出宫赴洛阳,去迎福王回京篡位,务必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逮住福王,格杀勿论。

他办好了这三件事后,即绕道:“天师庵”,与石元雅大喝到天亮,顺便又查明近来有哪些人到“御马坊”来借马。

与此同时,慈宁宫里,郑贵妃也召来崔文升、李进忠、刘朝等人,紧张地商量对策,

郑贵妃问崔文升道:

“那一日,你将李进忠留在内宫;更换梁永去洛阳,这梁永靠得住吗?"

”李进忠太过醒目,已不宜出官;那梁永本是陕西税使,因收不到钱粮,便放纵属下拦路抢劫,结果这些属下被知县满朝荐收捕去了,后来满朝荐被梁永弹劾罢官,这对梁永是多大的威胁?所以,那梁永只有跟着福王爷才有活路。所以请娘娘放心,梁永背叛不了!“崔文升答道。

”那个姓魏的李进忠呢?“郑贵妃又问,

”他得了我们的好处,对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药,弄死了她,这是小事吗?他若不跟我们不敢以头颅下注!“崔文升又道。

”那为何这时福王还没回京?""也许是途中耽搁了吧?娘娘休慌,前几日奴才又陆续

派出三人去洛阳,总会有人将福王爷接回来的!"

郑贵妃想了想,突然对李进忠、刘朝说:

“你们回去告诉李选侍,即便是天塌下来,也不可离开干清官;只要不离开干清官,他们就必定会让步,封她为太后!你们要多多鼓励她,不能让她气馁下来!"

怀公门里,在李永贞房中,有两个人正在悠哉对酌,王体干道:

”现在干清宫一副灵柩,仁智殿一副灵柩,坤宁官一副灵柩,看来棺材业要日益兴旺起来了!"

李永贞一笑,也道:

“如今,后金人想攻打入关,白莲教要起义,川陕也不稳,四面楚歌!看来刀兵也要涨价了!"

”一方想移鼎······"

“一方要移宫·······"

”移鼎好让福王当皇帝。“

”移官以便朱由校登极。"

“十万好兄弟,冤苦怎么诉?"

”强盗朱元璋,看你绝子又绝孙!"

王体干忽然叹了一口气,一串串眼泪,一滴一滴落进了酒杯。

“大哥你。.....?”李永贞关切地问。

“我······”王体干有点哽咽,说:“我们已经绝子绝孙了!"

”是啊,这是同归于尽的局,希望老魏能够下出一盘完全不一样的棋。.....“李永贞也长长也叹息了一声,他泪犹未干,却又微笑了,继续说:”他年轻,又聪明,也懂得何时收,何时放,而这“对食”的制度也不差,自从老魏的秘法传开后,这制度有了新的活力,既抚慰了数千可怜的宫人,也让皇帝藏了绿帽。..... 大哥!你要想开一点。...... "说到这里,李永贞早已泣不成声。

10

九月初二日,周嘉谟、杨涟、左光斗以及给事中惠世扬等人,疏请李选侍移出于清宫。

左光斗在《慎守典礼肃清宫禁疏》中言:

“内廷有干清宫,犹外廷之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其它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非但避嫌,亦以别尊卑也。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官,而殿下乃退居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选侍待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于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此其人岂可以托圣躬者?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内辅以忠直老成,外辅以公孤卿贰,何虑乏人,尚须乳哺而襁负之哉?况睿哲初开,正宜不见可欲,何必托于妇人之手?及今不早决断,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左光斗的奏疏传到李选侍手中,她一看大怒,数次派人宣召左光斗,想当面严厉斥责他但左光斗不去,回答说,我乃是天子的命官,唯听天子宣诏。

李选侍无可奈何,又派人去召唤朱由校,要他出面处理。但派去的人又被杨涟拦住,训斥道:殿下在东宫为太子,如今又是皇帝,选侍凭什么权利可以召见皇帝?

李选侍无计可施,又让胖胖的内侍李进忠去请朱由校回干清宫“母子共住”,但客氏不让,朱由校也不愿去。李选侍咬定牙根,好,你不来,我也不搬出于清宫,咱们便这么耗下去!心想,你能把我这个先帝的妻子怎么发落?

到了初五,李选侍依旧不肯移出去;登极期限再次推迟到六日了,如今再不移官,还能再推延吗?

诸大臣再次聚集“慈庆官”商讨大计。"那就再推到初九,或十二吧!“方从哲摇头叹气。”本朝故事,仁圣皇太后是万历的嫡母,搬往慈庆官;慈圣皇太后是万历的生母,也移慈宁宫。李选侍一拖再拖,不搬出千清宫,万一生乱,公能负责否?“刘季晦反驳道。

他这么一说,又触及群臣敏感的心弦,于是群情激奋,都道今日非斩钉截铁做出决定不可。

这时,朱由校也歪歪斜斜写了几个字,交代下来:

”着选侍移居仁寿宫。“

群臣有了”圣旨“,呼拥到干清宫,在宫门外齐声高呼:”请选侍出官!请选侍出官!请选侍出官。.....“呼声如雷鸣一般,直吓李选侍心惊肉跳,生恐被人生吞活剥了。

这时王安持着朱由校的”圣旨“,进入东暖阁,递给李选侍,并劝慰道:

”娘娘便是去了仁寿官,这封后的事,也依然尚在。.....“李选侍展读朱由校的手谕,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她手抱自己亲生的女儿(皇八妹),实时移出了干清宫。

王安对这个仗势欺人、令王才人死不瞑目的李选侍,向来没有好感,但此刻也不由心生怜悯,脱口招呼:

”选侍慢行,莫可太急,请小心自在!"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六日,朱由校顺利地举行了登基大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穿越星空只为你,我在古代做锦鲤

红尘嘻嘻易

暮客紫明

容乃公

全系灵根!嚣张神女无敌了

溯野888

霸阳合欢

吉墨森森

摆烂苍蝇王和他的离谱手下!

大屁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