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较量,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

郑贵妃移居“慈宁官”是有其深沉考虑的,表面上,似乎是听了她外侄郑养性的劝告,实则是为了远离“干清官”那是非之地,她早就知道“东暖阁”将有事故发生。

再说,这“慈宁官”乃先朝李太后的居所,属太后寝官的品位,现在移此定居,册封皇后几乎就笃定了。往后福王君临天下时,封太后之事,自然不在话下;万一生了意外,我这个“慈宁宫”的主人,册封太后的事,也将永远成为新君心里的悬念。

当她浮想联翩之际,崔文升已悄然立在面前。

“他还能活几日?"

”大约十来日吧。“

”那得赶紧派人去洛阳。“

”是的,奴才已想好派去洛阳的人选。“

”谁?"

“李进忠。”

“只有一个人?万一路上出了岔,岂不误了大事?"”去两个,分道去,两个都是李进忠。.... "

“另一个该不是李永贞吧,先帝疑心他与”妖书案“有瓜葛,所以锁了他十八年。”

“不是他。..... "

”那就是客氏的“对食”,先前王才人的司膳太监,本姓魏的那个李进忠了?"

“正是。”

“此人在重赏之下,虽然对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药,让她早入阴司;但对那小畜生朱由校却是不错,看来是个两面三刀的家伙。..... 而且,算不得是自己人,刚好是一步虚棋

”他既弄死了王才人,有了把柄在我们手上,想背叛娘娘你就不容易了;再说,朱由校名份上还是皇长子,再过十来日定然要与福王爷争位,现在让姓魏的去洛阳,他日再叫他弄死朱由校,就如顺水推舟,再结束了他,一切都很容易了!"

“好,你先去把姓魏的给哀家唤来!"

”是。“

2

过了一会,崔文升带来了姓魏的李进忠。

”娘娘千秋!“李进忠行了大礼。

郑贵妃亲自将他扶起,同时泪下双腮。

”娘娘你。.....“李进忠关切地问。

”你可知哀家心中思念什么人?“她哽咽地说。

”自然是福王爷了。..... "

“承皇上思准,答应让我母子相见一次;但皇上又怕坏了祖制,只许我母子在京郊相见,而且不得传扬出去。哀家看你一向对我最是忠心,所以这趟差事只有烦劳你一行

”奴才一定不辜负娘娘期望!"

郑贵妃从柜中取出四锭沉甸甸的金元宝,递给他说:“这是你的盘缠。”

“太多了!哪需要这么多。..... "

"哀家知道你大手大脚。到了洛阳,传我口谕,要福王爷一日也不可逗留。..... "

“奴才记住了!"

”你先去御马监那里挑匹快马,明日凌晨起程。“”是。“

”王司礼监那里也不必说了,我会告诉他的。“崔文升在一旁说。

”是,“李进忠眼帘双垂,头也不抬地说:”奴才告辞了。“郑贵妃眼望李进忠去远,才对崔文升说:

”另一个李进忠,就由你出面仔细交代了。“

”奴才的秉笔太监、御药房掌印之职,刚刚被撤了。.....“崔文升转移话题说,

”以后让你当内相,掌司礼监大印。“

”奴才的意思是怕说不动李进忠,他现在被调派为李选侍的近侍,必定知道我被撤职的事了。“

”他毕竟服侍我多年,而且,调去李选侍那儿,也是我的意思,去把他唤来,哀家直接对他说吧!"

“是。”

3

姓魏的那个李进忠,离开慈宁宫之后,心中七上八下,乱成一团麻。他东拐西弯,不知不觉来到了怀公门李永贞屋

里。

李永贞头也不抬,专心于木刻,王体干漫悠悠地喝着茶。

老魏满腔心事想对他们说,却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开

李永贞将雕好的工艺品递给王体干,说:

“大哥,你品赏一下!"

"像!真像!“王体干边审视木雕,边说。

老魏为了凑趣,也上前观看,便这一看,人突然愣住了。

原来那木雕刻的是一个头戴冲天冠、高踞龙椅上的皇帝,但是使他惊诧的不是这个,而在于这个木雕的皇帝,脸庞五官酷似当今皇上的长子朱由校!这就意味深长了,它至少暗示当今皇帝命不长久了,接下当是朱由校称帝了。

老魏暗叹:原来这两个老家伙,什么都知道了,就是还不知我马上要去洛阳迎回福王回来坐龙椅之事。他一边想,一边再看木雕的其余部份。所谓其余部份其实刻的是一个太监,不是平常的太监,而是坐在虎蟒凳机上的太监,就是说,那是号称内相的司礼监了。奇怪的是,这个木雕的司礼监,浑身都雕得精细无比,唯独面孔没雕出来,非但没有有眉目鼻口,其实连一刀未刻过,依然是一段树根的原型。

”这个太监的脸孔你还没雕出来!“老魏道。

”这不该由我来雕。“李永贞道。

”由皇长子去雕吧?“老魏问。

”不,“李永贞道:”该当由这个太监本人去雕,也就是说,谁能雕好它,谁就是司礼监。“

这话使老魏大受启发:如果是皇长子朱由校坐上龙椅,他确实有望当司礼监;这也正是暗藏在他心底不为人知的秘密,当年奉命用慢性毒药害死了王才人,唯独对她的儿子百般呵护,等的也正是这一天啊!现在若屈从威权,听从郑贵妃的安排,而福王一旦回来,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再升也是崔文升的奴才,更何况适才郑贵妃差他去洛阳时,言辞闪烁,并没将他当心腹看待!看来,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了,知道太多秘密的人,通常是活不久的!

他决不能让自己辛苦经营的百年大计毁于一旦,他要让那座还没雕成的木刻人像的脸孔,塑成自己。他知道该怎么走下一步了。

"我想。.....“老魏说。

”待会去御马监那里挑选马匹的有几个人?“李永贞打断他的话问。

”几个?“老魏一时被问糊涂了。

”至少两个,需知这凳机只有一张,可容不得两个人坐呢!“王体干忽然开口说。

”谢谢大哥,我明白了。“老魏恍然大悟地说。

王体干又指着木雕说:

”这个司礼监的面目不好刻,一刀一刀都得十分小心,可别刻瞎了眼睛。..... "

“便是刻歪了鼻子,那也会难看得很!”老魏这回聪明了,紧接着迎合他的话回答。

三人都笑了,但都没有笑出声。

老魏告辞了二人,急急地出官去了。

他来到了金城侯王升的府中,单独见了王升,对他说:“我获得一个十分机密的消息,有人要偷出紫禁城到洛阳去请回福王,将不利于皇上及皇长子。..... "

”你是谁?"

“恕难相告。”

“这消息可靠?"

”绝无差错。“老魏一顿,又问:”锦衣指挥使郭大人处你说得来吗?你能让他不动声色截住出城的人吗?"

“你知道出城者的名字、形貌吗?"

”不知道。“老魏摇摇头:”但十有八九是宦官。“

”何时出城?"

“今晚或明日凌晨。”

老魏又匆匆回宫,转到御马监处,寻找掌印太监石元雅,却不见他的人影,属下说,可能在皇城外“天师庵”草场;于是,他又直奔“天师庵”而去,终于在“天师庵”找到了石元雅

4

石元雅是老魏新交的朋友,四十出头,此人的“对食”是宫正司的宫正,正五品女官,自从老魏授他秘法后,大得那宫正的欢心,她在皇帝面前尽说石元雅的好话,于是日前由御马监提督升为掌印太监。此人记住恩情,一见面便“老魏!老魏!”叫得特别亲热,而且非得拉他去“老爹酒楼”喝上一杯,尽兴而回不可。

在“老爹酒楼”上,一个官员正在大撒酒疯,犯忌的话说得不少,同席的几个太监劝都劝不住。

老魏定睛一看,不但几个太监相识,连那个撒酒疯的官员也打过几次交道,那官员非他,便是鸿胪寺丞李可灼了。这时,他依然口沫横飞,挥手狂言:

“这年头升官无需才德,马屁拍准了即可青云直上,别看我连当了六年鸿胪寺丞,机遇一到,老天也挡不住我。...... 青云直上!"

有人将他半搀半拖地扶下楼,他已下了一个楼梯,突然猛一转身,又向着众酒客挥手,并声嘶力竭喊道:

"...... 直上!直上!...... "

整个人的神态,可笑亦复可怖。

楼上临窗的一席,有二酒客相对而坐,各自独酌,一个是白发的李永贞,一个是王风。

李永贞到此独饮,他一脸冰霜,人们远远一望,即感到一种莫名的凉意,避之唯恐不及,哪敢与之共席?王风是闻”廊下内酒“之名而来的,来时所有席位都坐满酒客,唯此临窗一席宽裕而且通风透气,便坐了下来。便此一坐,即刻感到对方突然投来了异乎寻常的目光,那目光比寒冰还要冷一百倍。王风缓缓抬起头来,漠然望去,见他下额光滑,即断定是个太监;但他的目光何以如此之冷,似乎与自己有什么刻骨的仇、蚀心的恨?王风如同推究甲骨卜辞一般,漠然察看着。于是双方便这么对视着,双方都觉得对视的时间漫长得无以言喻,似乎从远古以来便这般对视着,一个冷然,一个漠然。最后几乎是同时一笑,便不再互视,各自喝自己杯中的枣酒。

过此,他们又喝了很久很久,彼此不交一言。

当李可灼嘶喊过后,楼梯上犹传来脚步失衡而引发的咯吱咯吱乱响。

“这是一个被圈割的人,”李永贞突然说,他似乎怕对方误解,又添上一句:“那醉鬼!"

”他不是宦官,是鸿胪寺丞。“王风纠正道。

”别以为只有宦官才是阁人,其实大部分读书人都是阁人。.....“李永贞依旧冷冷一笑

王风觉得此人由于被阉割,这才骂天下人都是阉人。李永贞继续讥讽道:

”我们宦官由于被阁割,所以没有子孙后代传下去,绝种了。读书人所为何事,是不是树立思想与精神,传之于后世,以化育天下?但儒教的门徒又如何,他们着书、立说、讲学,哪一点不是孔夫子的唾余,哪一点是新东西?可见,他们一入孔门,即如废人一个,丧失了产生新思想、新精神的能力,他们是一群精神被阁割的人,比我们这群太监还要可怜。本朝最推崇的朱熹,实际上也不过等同于一个司礼监罢了。我们宦官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被阉了,你们读书人啊,少了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早就从精神上给人家阁割了

王风的心中豁然一亮,但如黑夜中的闪电,亮则亮矣,一亮又暗,实在来不及看清被照亮的物事,更谈不上捕捉住它了。这么冷静的人,居然有那么偏激的观点?宦官怎可比拟于知识分子的节操?他寻思了一阵,终是一无所获。他不愿再追捕对方的思绪,却逆着对方的思维,言道:

“你这个人,心中有一万把刀。...... "

此刻李永贞已经站起身,懒洋洋走了几步,听了这话,突然将身体定住,然后慢慢转过身来,举手搔了一下头发,久久地望着王风,才说道:

”你这个人,心中是一堆灰烬,劫后余灰;我没见过像你这般冷漠的年轻人,所以破例与你交谈,以为你会懂。你听懂了吗?...... "

他不待王风回答,兀自走了;但走了几步,又突然停住。因为楼上又有一个醉鬼,大喊大叫起来:

"...... 俺不是宦官!俺不是太监!俺是一块抹桌布。..... 一个尿壶!马桶!破了就是--堆垃圾·······死了以后就像埋死狗一般,无人理会,我们不但绝子绝孙,到阴司也无一人叨念。..... 天哪!呜呜。..... 哈哈!"

那醉鬼开始时脸上带着一抹怪笑,继而说到最后一字“念”字,突发两声低鸣,继而改为狂笑,似乎快活之极,又似难受之极。

有几个太监怕他闯祸,有的抱住了他,有的则捂他的嘴。那醉鬼死命挣扎,狼嚎不已。

李永贞显然非常激动,走过去命令道:

“放开他,让他喊!难道你们不懂:只有让他喊个够,他才会好过一些!"

他的话充满凛凛之威,众人先是一怔,但那醉鬼却已经瘫在地上,似乎昏死过去了,

老魏和石元雅在楼上另一隅,目睹这一幕,也不禁目眶含泪,以酒浇着心中久久不散的块垒。

王风出了酒楼,耳中仍然回响此人的”警喻“。

近年来,只有两个人的话,牢牢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一是黄鹤楼上的道士,一是这个白发宦官。他已经有点醉意,他绕着紫禁城红墙乱走,有两次与人撞个满怀,第二次还摔了一跤。这一跤使他心中一亮,忽想:如今皇帝危在旦夕,竟然无人想到抢救垂危的皇帝,连皇帝自己也不思自救,但一味解释自己并非沉溺声色。..... 看来大家的心思真的被阁割了,仅一味想抓谋害皇帝的凶手,却忘了救皇帝、忘了救社稷和这个百病丛生的大社会。这种失误当真太大了!怎么会这样呢?

想到此,醒了不少,他立即雇了一辆马车,飞驰回府。这时,已是掌灯时分。

5

他立即找到了父亲王纪,陈说了在“老爹酒楼”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想法,王纪感到十分震惊,连道:

“你说的是。..... "

王纪立即去找周嘉谟老尚书。恰好孙如游、杨涟、左光斗都在周府。他们正在紧张地分析政情,认定一场政变已在运行,很快就要爆发,只是不知十万太监之中,真正的对手是谁。为此,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是抢着讲话,弄得王纪很难插话进去。

过了老大一阵子,王纪才叫道:

”眼下第一要事是什么?要抓谋害皇上的奸贼吗?不是!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应该看护好皇上,其它的事先搁下吧!"

杨涟、左光斗,一怔,都道:

“是!是!"

”原该如此。.....“孙如游想了想,也道。

周嘉谟想了很久,慢慢回过神来,说:

”应当怎么救呢?"

孙如游想了想说:"御药房的人看来是靠不住了。太医不在官中,好一点。是不是让京城里的名医,连同太医给皇上来一个会诊,让他们议出一个治病救人的办法来。“

众人一时均点头附和,孙如游又进一步说:

”既无异议,即请周大人、王大人向三个阁臣陈情,我等三人来过滤一下京都名医的名单。“

王纪、周嘉谟立刻去找三个阁臣。在韩象云府又巧逢刘季晦,他们两人也在分析危机四伏的政局,也以为可能引爆一场政变,还以为山东、陕西将发生大规模民变,而辽东由于军饷尚未到位,又有兵变的可能。万一辽东发生兵变,后金之军必然翻越长城,长驱直入。

待韩、刘二人说累之后,周嘉谟才得以陈述二人的来意:要保护好皇上!

两个大学士的思绪,显然还停留在适才多变的时局上,过了一阵子,才进入周嘉谟的思路,睁大眼睛注意地听讲。显然,”先救皇帝性命“的事,他们竟然未曾想过。

听罢以后,韩象云说:

”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再无比让皇上康复更重要的事了,然而医生开了处方之后,谁去抹药、煎药、进药?倘若依然是宦官、宫人任事,幕后的贼人还是要趁隙而入的,其时他们反咬一口,道是我等谋害了皇上,如何是好?而想将宦官、宫人一律避开,包括也避开李选侍,首先皇上也不会允准,而且历代均无先例。“

刘季晦沉吟了一阵,说:

”此事看来得与方从哲会商,此公自然不会拿出主见来;但他是首辅,不去那里会商,倒给他留下了口实。“

于是四人连夜又来到了方府。此时已是子时,大门敲得乒乓响,里头竟然毫无动静。

”你们继续敲门,我转到后门看看。“

刘季晦扔下一句话,即顺着高高的围墙绕到后门,在距后门十来步时,那后门呀的一声打开了,里头一个汉子低着

头急急离去。刘季晦深恐后门又被关上,当即快步上前;那

人以为是冲着他追逐过来,心一慌,拔腿飞也似地跑开了。

跑了二十来步,忽又返顾一下。此人的形象刘季晦觉得有些

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是谁。这时,悄然关上的后门又重新

半启,里头探出管家的头来。

那头夹在门缝中,对刘季晦疑虑不定地说:

“原来是刘大人。..... "

但依然忘了把门大开,让路。

刘季晦侧身挤了进门,那管家随即关上后门,疾步而

去,把刘季晦拉下好长一段距离。

二人终于来到堂上,案上巨烛半残。隔壁厢忽地传来一

阵金属撞击的脆响,刘季晦明白那是方从哲书房中传来的声音。

过了一会,书房中走出了身着便服的方从哲,他顺手将

房门关紧,这才上前与刘季晦相见。他见刘季晦深夜求见,知是有重要的事要商讨。

”还有三个同僚关在门外!“刘季晦说。

方从哲怒视管家。

”我这就去迎接!“管家说罢,又往后门方向奔去。”是在前门。“

方从哲满脸不悦地看着刘季晦,旋即管家把三个大臣带了进来。

刘季晦让周喜谟陈述来意,方从哲紧张的脸庞渐渐缓和,嘴边还留有一丝不易的察觉的笑容。听罢,他也表示对皇上身边的人心存疑虑。

大家共议要方从哲代表大臣上表,请求皇上允准京师

的名医会同太医给皇上合诊。

”应该!此事老夫是当仁不让,老夫这就去草表。.....“方从哲不住地点头道。众人见他回答得爽快,当即告退。

但等到方从哲草就好表章,已是在四天之后。

第四日,也就是二十九日,内官传旨宣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刘季晦、韩象云、尚书周嘉谟、孙如游、黄嘉善、王纪以及给事中杨涟等十三名廷臣。大家都以为是皇上要当面传谕医生会诊的事,殊不知表章还在方从哲手中,而皇上的病情又有新的变化。

6

泰昌帝自觉心力衰竭,他顾盼一下不远处的长子朱由校,对群臣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来临,身边队友全是大佬

喜乐平安

纪元的黎明

家有小妖

在哈利波特学习魔法

奇怪的飞鱼

反派师兄,我家师妹都重生了

浩瀚海渊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涅盘重生:邪医归来后都颤抖吧

Y咏苼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