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顺势造势,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沓玉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谁也不知道她学骑马的真正目的,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只有学会骑马,才能随军行动,才能了解李渊的动态,也才能与她心爱的胡标经常见面。这次从弘化到河东,她被安置在女眷的行列里,对于她的个人计划来说,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隋炀帝今年已经四十七岁了,依然改不了好动的习性,到处巡幸。这年的秋天,车驾来到了雁门。
八年前的北巡,给他留下相当美好的记忆。也是秋天,秋高气爽,一望无际的草原,星星点点的白羊,使他想起了那首着名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切都是他的,他的天下,他的草原,他的子民,他的牛羊。草为他绿,风为他吹,云为他飘,水为他流,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为了炫耀军威,他让武卫将军长孙晟宣谕旨意,让启民可汗把所属的几十个部落的酋长都召集起来。那个时候,长孙晟看到启民可汗的牙帐内长着青草,说了句“天子巡幸所到的地方,诸侯都要亲自洒扫,清除天子车驾所经过的道路,你的牙帐里留着的这些草可是香的?”把启民可汗吓得拔出佩刀,亲自割草,清理道路。
那个时候,他命宇文恺一夜之间就造出能容纳几千人的大帐,在里面宴请启民可汗和各个部落酋长,表演各种杂戏,把那些个胡族首领惊喜得争先进献牛羊驼马。那个时候,他赏给启民可汗帛两千万缎,又赐给他辂车、坐骑和鼓吹幡旗等仪仗,特许他朝拜时不必自报姓名。..... 那个时候,他是何等的威风,无处不体现出一个上国天子的威仪。
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有一点隋炀帝没有拐过弯来,虽然他依然是天子,但天下已经不是八年前的天下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盗贼蜂起,连塞北草原上的突厥也已经不那么老实了。启民可汗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始毕可汗,他和天朝的关系就不如他的父亲那么融洽了。有些事情,隋炀帝又操之过急,听信了裴矩的计策,想促进突厥内部分化,打算把宗室女嫁给始毕的弟弟叱吉设,封他为南面可汗,叱吉设不敢接受,搞得始毕怨恨得很。后来又把始毕的亲信大臣史蜀悉骗到马邑杀了,始毕从此不来入朝。
说实在的,隋炀帝这次北巡,再也不可能像上一次那么风光了。或许是因为长途跋涉太累了,或许是因为有了某种预感,一路上,隋炀帝闷闷不乐。在汾阳宫就吃得不好,睡得不安稳,出了汾阳宫,更是一路不顺当,眼睛所及,尽是破败的村庄,荒芜的田园,偶尔看到几个山民,也是衣不蔽体,脸带菜色,难道我的天下已变得如此凄凉了吗?
更有甚者,居然有人敢袭击圣辇,杀了几个御者,听说射过来的箭杆上还有“历山飞”的字样,简直猖狂到了极点。
有人说,雁门那个地方去不得,说那里老百姓的狗全都离开主人跑到野外去了,成群结队,像狼一样地咬噬行人,数年方止。那是不好的兆头。但他固执地认为,朕是皇上,朕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谁也阻拦不了。
车驾刚进雁门,突厥可贺敦义成公主就派人来报告,始毕可汗率领几十万骑兵图谋袭击圣驾。义成公主是隋朝的宗女,在开皇年间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死后,她又按胡人的习俗,嫁给了启民的儿子始毕可汗。四面的城门刚刚关上,始毕可汗的大军便兵临城下了。
雁门所属的四十一座城池,突厥攻陷了三十九座,只剩下雁门和崞县了。齐王率领后军防守崞县,而雁门城内十五万人大都是老百姓,雁门守军,加上御营将士不足七千人,粮食也只够支持二十天,情况相当危急。
隋炀帝毕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要到城楼上去看看,他还想使用皇帝的威严让胡人乖乖地退兵。
他上了城楼。在那高高的雁门城楼上,他还是一个皇帝,是一个上国的天子。可是城外的胡人不买账,他们非但没有被吓住,反而朝他射箭。隋炀帝巍然不动,但他落泪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悲哀。看看城外的硝烟,想想八年前的辉煌,怎么不叫人伤感呢!可是,站在他身边七岁的赵王杨杲却害怕地大哭起来。于是,雁门城内,一片凄凄惶惶。
隋炀帝的心里也是一片凄凉。不知为什么,他想起春天在行宫作的一首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他作过许多诗,可是从来没有这么伤感过,这难道不是一种预兆吗?看来,他不一定回得去。
皇帝被围困在孤城中,急坏了大臣随员,大家纷纷献策。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建议挑选几千个精锐骑兵,保护皇上冲出重围。纳言苏威说:
”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岂可轻动!\"
民部尚书樊子盖说:
“陛下身处危境而希图侥幸,一旦失败,则后悔莫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
隋炀帝采纳了樊子盖的意见,一面亲自巡视慰劳将士,鼓励他们努力杀敌,保住城池,并许愿,守城有功者,原来没有官职的,直接授予六品官职,原来有官职的,都晋升一级。另一方面,又诏令全国各地兵马紧急勤王。
诏书如何送出去呢?人冲不出去,箭也射不出敌人的包围圈。宇文述想了一个办法,把诏书用蜡封好,绑在木头上,放到汾河里,使之顺流南下。
于是,滚滚的汾河水成了隋炀帝的使者。
夜深了,隋炀帝依然没有一点睡意,站在行宫的天井看天。清凉的天空闪烁着无数的星星。从城头不时地传来厮杀声。一颗流星从北边坠落,拖出一条长长的光亮尾巴。
隋炀帝闭上眼睛。
“夜深天凉,有伤龙体,请陛下。.....”内侍在他的身后怯生生地说。
隋炀帝一动不动,内侍终于没敢再说下去。
“宣太卜。”隋炀帝突然说。
没有动静。隋炀帝回过头来,见内侍跪伏在地,奏道:
“启奏陛下,太卜昨日被流矢所伤。..... \"
隋炀帝不想再听下去,说:
”宣宇文大人。“
不一会儿,年老体衰的宇文述匆匆而至。
”朕刚才偶见流星自天而降,依卿所见,吉凶如何?“隋炀帝问。
”流星,天使也。不知陛下所见流星是大是小,是亮是暗,是长是短,是前小后大或前大后小?“宇文述说。
隋炀帝有些不耐烦,说:
”大且亮,拖一条长长的尾巴,似前小后大,向北而坠。“宇文述眨眨眼睛,说:
“大而亮且长者,人主之星也。流星所坠,其下有兵。所幸者,前小而后大,喜事也。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不久必解兵困之灾。”
此时,隋炀帝却有些糊涂起来,刚才那流星是前小后大,还是前大后小,现在竟记不大清楚了。想再问前大后小如何,又怕听到不吉利的话,也就作罢了。
“陛下不必忧虑,天示祥征,必有所应。想雁门之南,勤王之师不日即到,云定兴将军不是在崞县附近吗?听说李渊也在晋阳周围剿贼,得到诏书,也会来救援的。”宇文述又说。
听到李渊的名字,隋炀帝的心动了一下,问:“李渊会来吗?\"
”我看他如果得到诏书,是一定会来的。“宇文述平日收了李渊的许多金银珠宝,便说了李渊的好话。受人钱财,为人消灾。
隋炀帝又想起”狗变狼“的传说。以前,所有人都是他杨家的狗,如今纷纷变成了狼,要来抢他杨家的天下,甚至来要他的性命。
隋炀帝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此时,他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包括眼下的宇文述。这一天,李渊正在文水县武士家的城堡里喝酒。武士是文水首富。他是做木材生意起家的,年轻的时候,他和同村人许文宝两个人合伙贩卖木材,他们囤积了许多木材,大业初年,盖房子的人多,再上朝廷几次远征辽东,军事上用材也多,他们便在几年间发了起来。
有这样的传说,说他们是注定要富起来的,老天爷在帮他们的忙,说他们囤积的木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砍都砍不完。这自然只是传说而已。
不过,他们家乡附近倒真的有一片很大的森林,从村头一直连到汾水边,他们发财之后,便把这一片森林买下来。武士不是一个只满足于做生意的人,有一天,他和许文宝在林子里读书,读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节,他指着前面的一棵大树说:“我应 i当成为一个有用之材。“许文宝笑着说,”我这个人没有雄心壮志,是一棵枯木。“正好在他们房子不远的地方,有一棵短小的半枯小树。
武士为人豪爽,喜欢结交英雄好汉。李渊率领军队围剿甄翟儿等贼部,常常在汾、晋一带活动,也就不时到他家走动,有时路过,有时借宿,便成了好朋友。这一天,李渊率部追击一股盗贼,追到河边,贼首抢了船,逃到河的东岸去了,其余的全都投降李渊,一共有上千人,李渊一时高兴起来,便到武家来喝酒。
酒至半酣,李渊说:
”孔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我要是有你这么一块好地方,我就不再到处奔波了。“
”如今天下大乱,将军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我还想什么时候去投靠将军哩!“武士说。
”唉!“李渊叹了一口气,道:”我等能保住身家性命就万幸了,还敢企盼有什么作为呢?\"
“依小人之见,大人绝非平庸之辈,何出此言,是信不过我武某人吧!说实在的,当此天下大乱,稍有能耐的人都蠢蠢欲动,更何况是大人这样有名望又有兵权的人啊!\"
”我李渊为皇上尽犬马之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尔。“
武士站起来走到屋里,拿出一个木盒子,说:”大人,这是小人从晋阳城一个破落家族用重金收购来的几本书,留着也没有用,就送给大人做个纪念吧!\"
李渊打开盖子,里面竟是几册珍本《孙子兵法》。李渊大为感动,说:
“幸勿多言。兵书禁物,尚能将来,深识雅意,当同富贵耳。”
李渊说着,把盒子盖好,交给站在身后的沓玉。沓玉已经学会了骑马,实现了她跟随老爷左右的愿望。
这时,许文宝慌里慌张地从外面进来,后面还跟了好几个人,他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有些兴奋地说:
“有人从河里捞到了一块木头,上面竟绑着圣上的诏书!\"
李渊一看,果然是圣上的诏书不假。
他的眼睛迅速一扫,早已把诏书的内容记住了。他看看周围的人,心里犯难。宣,还是不宣?不宣,就说它是假的,在这里,除了他,谁都分不出诏书的真假。但是万一还有另一道诏书落在别人的手中,传出去,紧急关头,隐诏不宣,罪在夷族。看来只好宣了。这一切思想活动都在一刹那之间完成。旁人看到的只是,李渊接过诏书,肃然起敬地,高声叫道:
“焚香宣诏!\"
这句话吓得房子里的人都跪到地上去,有几个当地的山民,本来是跟着看热闹的,哪里见过这种场面,跪在地上,两只脚都有些发起抖来。
诏曰:朕受天命,抚育万民。德合天地,覆载弗遗。胡酋始毕,豺狼本性。丧心病狂,背义忘恩,发夷骑围车辇于雁门,动干戈扰我民于汾水。冒犯天威,其罪不赦。故诏四方兵马,速援雁门,诛胡酋于城下,震天威于塞外。华夷一家,天下归心。
李渊一边宣诏,一边就想,这诏书一定又是虞世基的杰作了。
宣完诏,李渊说:
”李渊世受天恩,圣上有难,我即北上救驾。就此告辞。“
李渊带着沓玉、胡标及几个亲随,走出村子,穿过树林,上了大道,朝军营走去。大业初年,从洛阳到并州,辟了一条官道,几年来有用无修,也是坑坑洼洼的了。走着走着,李渊突然又勒住了缰绳,说:
”掉头回去!\"
李渊回到武家庄时,武士有点意外,不等他开口,李渊就说:
“我想在你这里募兵。”
“募兵?”武士愣了一下,私自募兵是非法的。“募、兵、救、驾。”
李渊一字一顿地说。
武士顿悟,在心里说了一个字:“高”。
在武士的帮助下,李渊在文水大造舆论,大张旗鼓地募兵勤王。
崞县南边,汾水河畔,左卫大将军云定兴坐在帐内,一筹莫展。
皇上放在汾水中的诏书他是早接到了的,但他手中只有两三千兵将,而且老弱者居多,步兵居多,这一点人马如何救驾?不救,罪不可赦;救,用几千个老弱的步兵去和几十万能征善战的突厥骑兵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救与不救,搞得他头昏脑胀。这也实在难为他了,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料子。心里一急就想喝酒,想喝又不敢喝。哪有皇上在雁门受难,当臣子的却在这里喝酒的道理?
这时,从帐下闪出一名小将,这小将不是别人,正是河东慰抚大使、唐国公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
不久前,李世民投到他的帐下,着实使他高兴了好一阵子。不用说李世民相貌魁奇,胆力过人,武艺超群,单就他的出身,就使得云定兴的虚荣心感到大大的满足。虽然说,他靠宇文述的栽培,做到了左卫大将军,但他毕竟没有什么战功,没有什么根基,在朝廷中有许多大臣看不起他,有的甚至公开地奚落他。
李渊就不同了,他是关陇望族,是当今皇上的姨表兄,是世袭的唐国公,他的儿子主动投到他门下,这实在是对他的一种抬举,在无形当中,提高了他的威信,巩固了他的地位。因此,他对李世民就显得格外客气。
“为今之策,末将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李世民说。
云定兴咳了一声,又吭了一声,镇静一下自己,做出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样子,说:
“但讲无妨。”
“始毕敢倾国而来,围攻天子,必定以为我仓卒不能赴援,所以猖獗如此。.. \"
李世民说到这里,云定兴哼了一下,李世民以为主帅要接下去说,便停下不说。其实云定兴只是表示一下他也是这么想而已,并没有自己要说的意思,再说,他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他看李世民不说,急了,连声道:
“说,快说。”
李世民清清嗓子,大声说道:
“为我军计,应大张军容,布施旌旗数十里,连继不绝,即使到了夜间,也要鸣金击鼓,互相呼应。如此一来,始毕必然以为我援兵大至,望风遁去。则可不击而走之矣。”
“尔之所见正与我同,此谓疑兵之计是也。”云定兴连连点头说。
云定兴是个聪明人,他说的“正合我意”并非完全虚妄,他是一点就破的人,疑兵之计的形成,就在一刹那之间,只是先后有别而已,李世民在前他在后,想到一块了。
而且,以他所处的地位,他的权力,他的机敏,他把疑兵计运用得十分巧妙,声势造得很大,很像,几千个人的队伍,把四周的山谷搅得纷纷扬扬,好像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在那里运动,着实有些吓人。李渊率领数万大军,挥师北上。他的声势可造得比谁都大,河东、河北诸郡,没有一个不知道他募兵勤王的。这一方面是李渊谋略的成功,一方面也要感谢当年民部尚书樊子盖,他在这一带剿贼时,不分好坏,大开杀戒,汾水以北,村落墙垣全部烧毁,连来投降的人全都活埋了,搞得盗贼害怕,老百姓也怨声载道,造反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李渊接任之后,采取“剿抚相济”的方针,大得人心。这一次又抓住勤王之机,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募兵,可谓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他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声势像塞北的秋风,越刮越紧,大军未到,他的凛冽之势已经传到突厥始毕可汗军中了。
始毕围雁门,来势汹汹,但他的骨子里是心虚的。加上连续几天,城没有攻下来,他便有些泄气了。其实,就是攻下来,他也不知道拿隋朝的皇帝怎么办。本来这一切都是匆促之间决定的,他没有饮马长江的壮志,没有长远的战略准备。
那天,他在城外的马上看到皇上兵临城下还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心里便发毛。他虽然提了一些条件,要称臣赔罪,要马匹,要嫔妃女人,要七岁的杨呆作人质,但毕竟他的心里是想放大隋天子南归的。隋炀帝不但不答应,还把他训斥了一顿,便有些气急败坏了。在慌乱中,他朝城上发了几箭,居然一箭也没有射中目标,越发感到狼狈。退入牙帐,却又不断接到关内勤王之师逼近的消息,他的决心开始动摇了。
游牧民族的习性,来来去去本来就不怎么当回事。突厥的兵,兵民一家,平时放牧是民,拿起刀剑、角弓就是骑兵,在马背上过惯了,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抢得来就抢,抢不来就走,思想上没有什么障碍。
后来,突然又从可贺敦义成公主那里传来了消息,说“北边有急”,后院起火了,不得不走了,而且有个借口,对内,面子上也过得去。于是,一声令下,一夜之间,突厥几十万人马便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隋炀帝再次登上雁门城楼。虽然山风还是那么凉意袭人,虽然塞草已经枯黄,他的心情却变得很好,天子毕竟是天子,威风不减当年,非但不减,反而更显出凛冽之势,简直是摧枯拉朽,小小始毕算得了什么?区区匈奴又何足挂齿?皇上笑了,嫔妃笑了,群臣笑了。雁门城头,一片笑声。
皇上在雁门城头的南楼诏见勤王有功之臣,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一个十六岁的小将。云定兴真是个聪明人,他把李世民带到南楼,说了许多这位小将的好话。一个名门望族的儿子,一个皇帝的亲戚在他的手下如此卖力,他实际上是在皇上的面前表现他自己。而他说出来的话又是皇上如何的洪福齐天,如何的具有感召力,说得皇上天容舒展,不断地捋着他那美丽的胡须。
看来,四十七岁的皇上很喜欢这位十六岁的小将军,他甚至问起他什么时候学的骑马,喜欢读什么书。站在一旁的宇文述、虞世基、裴矩等人趁机说了许多李渊的好话。
雁门返驾,隋炀帝的脾气显得格外平和。别人说一句,他听一句,真正是虚怀若谷。大臣、将军也都跟着高兴起来。那些拼命守城的人都盼着回东京去升官。六品,这是以前作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真正受到重用的是李渊。第二年,李渊被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奉诏太原道安抚大使,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备边,对付突厥。不久,又升任太原留守。
太原是个军事重镇,兵源充足,且“食支十年”,饷粮丰沛。李渊大喜过望。他高高兴兴地收拾行装,走马上任了。对于李渊的这次任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因为他是外戚,加上“赴难应机”有功,才得以升迁,有的说是皇上在江都玩昏了头,有的说是皇上对李渊进一步的考验。
隋炀帝对自己太有自信了,他以为只要于一道诏书,就能随时把李渊的一切,包括他的生命剥夺得精光,也有的说这完全是宇文述等人说项的结果,甚至有人说,这应该归功于李渊那个在后宫当嫔妃的外甥女王氏。.....
李渊一路告捷,升官晋爵,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成功。掩人耳目,沉酒色也好;顺势而为,勤王募兵也好,都是一个无形的大圈套,隋炀帝不知不觉上了他的圈套,不知不觉爬上了他为他设置的大梯子,越爬越高了。
然而,隋炀帝也没有完全失去戒心,就在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的同时,又在李渊的身边安下了两个钉子,这就是他的亲信王威和高君雅。
于是,在古城太原,彼此不动声色、尔虞我诈之中,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