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道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3章 科举维新,南明义军,随笔道人,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杨恩的建议,孟浚则推脱道:“太子过于年幼,再过两年也不迟!”
如今太子孟承昭已经四岁了,对太子的教育问题,朝中许多大臣都蠢蠢欲动,太子,国之储君,谁当了太子的老师,那么将来就是帝师了。
因此,对皇帝说太子还太过年幼的说辞,很多大臣并不买账,许多大臣不时上书,或毛遂自荐,或举荐德高望重之臣。
甚至连钱谦益,都认为自己有机会,竟然厚着脸皮,请了一个给事中,托其上书,自荐为太子老师。
孟浚收到这名给事中的奏疏后,那真的是惊呆了,这种蠢材竟然能当新朝的大臣,这次孟浚没把他流放到海南去,而是直接下旨,将其罢官,永不录用。
而孟浚对皇子的教育问题,有别于一众文臣,他不想让皇子继续重复传统的教育制度。
孟浚也不想让一个小孩子每天面对几个老学究,一天到晚学那些儒家经典,孟浚在闲暇之余,也看了不少儒家经典,比如《尚书》,《周礼》,《左传》,《论语》《孟子》等一系列书籍。
这些经典,自然都是很好,但孟浚认为,儒学可以学,但如果是身为一个帝王,那么仅仅靠儒家之学,已经不足以应对即将发生改变的世界。
因此,孟浚决定,在京师中,再次创立一座学堂,也就是当初在金陵创办学堂的翻版,届时,太子,皇子,勋贵,大臣之子,甚至平民百姓之子皆可入学。
孟浚虽有心革新教育,但是一方面当时的主要重心放在军事和政治上,对教育,没有孟浚的强力推动,传统的儒学,根本没有动力和欲望进行教育变革。
而孟浚当初在金陵时,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到现在,第一批的学生也即将毕业,孟浚知道,想要让新式教育真正落地,那么就一定需要给这些经过新式教育的学生,一个上升的通道。
只有让新学有了出路,那才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不是人在制在,人亡制消,而最有效果的,那就是可以当官。
只是孟浚在朝会上,试探的提出,给新学毕业生,授于秀才出身,但就是这样轻微的试探,就引的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诸多大臣皆强烈反对。
甚至有一老臣,户部侍郎徐慰良,伏阙痛哭道:“陛下如此变革,恐拂士子之心,科举取士,历代遵循,寒窗十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其间辛酸,不可谓不多,陛下今日之举,使新学之子,未经砺炼,便可得秀才之功名,这岂非轻视儒林乎?”
说到这,徐慰良连连磕头,苦劝道:“陛下,历朝历代,皆以儒治天下,千年不曾变过,陛下欲用新学以代儒学,则天下必然不安,臣冒死,以求陛下三思啊!!”
孟浚从来没对人说过要用新学取代儒学,他只是想慢慢的潜移默化,但没想到刚刚开始,就被人给猜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孟浚心中暗自长叹,能混上高位的,又哪是什么笨人,如今自己已经是皇帝了,稍微有点动作,就有无数的人在那盯着,做着各种各样的解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