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南海北的面
执天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天南海北的面,重生九零,开局带着小姨子私奔,执天命,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再讲一种用玉米做的面条,叫酸汤子,为什么名字里有个酸字呢,是因为这面条不是直接用玉米面加水搅拌后做出来的,而是多了一道发酵的工序……”
“往南来到基林,这里也有一种冷面,叫延基冷面,它与鸡硒冷面稍有不同。
鸡硒冷面的甜味较淡,白糖起到一个提鲜的作用,整体为咸口。
但延基冷面制作时所用的白糖就比较多,整体呈酸甜口。
甚至,如果喜欢果味,还可以加入苹果、梨……”
“与冷面相对应,还有一种温面。
它的面通常为玉米面,做温面时,要先做温面酱,热锅凉油,把干辣椒面炒香,再倒入切好的辣椒、洋葱丝……”
“咱们再说说东北地区的打卤面……”
“另外还有一种不是面条的面,叫做烤冷面……”
林奇滔滔不绝,东北地区还没走出去呢,便已经讲了十几种各具特色的面。
顾锦云听得目瞪口呆。
她难以想象,世上竟然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面。
林奇的描述,令她大开眼界,仿佛看到了一个绚丽斑斓的崭新世界。
坐在对面的中年男子,则是除了频频吞咽口水外,身体一动不动,显然已经听得入了迷。
“离开东北,来到京城,咱们就不得不提一道特别有名气的面——炸酱面!
顾名思义,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炸酱……”
“山北省有一种面,叫做拨御面。相传,它原本叫荞麦拨面,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品尝过此面后大为赞赏,并夸其为‘白如玉,赛雪欺霜’洁,后来拨面便改名为拨御面……”
“山南省的烩面,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味道鲜美,汤好面筋,营养丰富。它的精华全在于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下七八味中药,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奶一般……”
“来到江北省,有一种奥灶面。它的名字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也和乾隆皇帝有关……”
“同样在江北省,还有一种锅盖面,也叫小刀面……”
“沿着海岸线再往南,有一种面,叫片儿川……”
林奇侃侃而谈,每讲到一种面,都要讲清楚它的烹饪方法、风味特点。
其中一部分,还会涉及到相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
令人听起来生动有趣,丝毫不觉得枯燥。
渐渐地,不仅是顾锦云和对面的中年男子在听。
就连过道隔壁和前后几排的乘客,也都被吸引住了。
不少人站起身来,或是伸着脖子,或是趴在座椅靠背上,目不转睛地听林奇讲各种面条。
甚至,就连推着小车兜售花生瓜子的乘务员,都驻足听了好一会儿。
直到远处一位乘客呼喊她,说要买瓜子,才颇为不舍地离开。
对于这样的场面,林奇毫不意外。
这年头没有互联网,就连电视机都尚未普及到千家万户,而电视节目的类型也非常有限,并没有各式各样的美食纪录片。
再加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
绝大部分人既没见过、尝过各地特色美食,也从来没有听说过。
今天听他讲这些,一个个肯定都是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不好意思,各位,容我喝口水,休息一下……”
沿着海岸线,讲完南岛省的腌面后,林奇舒了口气,打开放在身边的书包,取出水杯,起身准备去接热水。
“你坐这里歇着,我去帮你接!”
坐在与他相隔一个过道位置的,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大哥。
他站起身来,不由分说地“夺”过林奇的水杯,大步流星地走向车厢连接处,以至于林奇都没来得及说声谢谢。
“小兄弟,你讲得太好了!”
前排一名大姐热情洋溢地说道:“我还从来不知道,全国各地,竟然有这么多种面呢!听你讲了这些,可真是涨见识了!”
“是啊,涨见识了!”
另一人附和道:“关键是你讲得也好,绘声绘色,听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种面条?难道这些地方,你都去过?”
一名中年大叔问道。
其他人也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没有。”
林奇摇摇头,笑道:“实不相瞒,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前面所讲的那些地方,我一个都没去过。”
“那你怎么懂这么多?”
“都是从书上、报纸上看来的。我从小嘴馋,对吃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每看到一种吃的就会记下,慢慢地就积累下来了。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自己所讲的这些对不对,正宗不正宗。”
“正宗!老正宗了!”
一名有着浓重东北口音的男人开口道:“我就是在东北那嘎达长大的,你说的冷面、打卤面、酸汤子的做法,就是我们那里的做法,而且是特别地道的那种。刚才听你讲起酸汤子,我不仅直流口水,眼泪也差点掉下来……唉,好几年没回去了……”
“烩面的做法,讲得也不错,我是山南省人,最喜欢的面就是烩面!”
“我去过江北省,吃过奥灶面,就和你说的差不多,而你讲的故事,和当地朋友对我讲的,简直一模一样!”
(/34758/34758031/10101004.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