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光岛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淮北师范大学旧楼诡影,诡案密档,无光岛屿,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相机快门声惊醒了某种存在。铁门轰然闭合的气流将我掀翻在地,手电筒滚落时照亮门缝——半截惨白的手指正缓缓缩回黑暗。
毕业生名单的空白页
我在校医院躺了两天。高烧退去后,周伯来探望我,终于吐露更多秘辛:林小棠失踪前曾频繁借阅50年代苏联援建时期的校报合订本,并在某篇报道上标注过“地下室改造记录”;而1983年负责此案的警察王振业,在调查期间突发精神分裂,至今仍在淮北市第三人民医院封闭病房。
“你要真想查,去图书馆找1992年4月的《淮北晚报》。”周伯将一张皱巴巴的借书卡塞进我手心,“这页报纸当年被撕掉了,但微缩胶片库或许有存档。”
在布满灰尘的胶片机上,我找到了那篇题为《我市破获特大盗墓团伙案》的报道。文中提到主犯刘某的供词:“我们从师范大学地下室挖出过青铜器,上头刻的符号和辽代萨满教的招魂幡一模一样……”配图是一尊布满绿锈的兽面纹方鼎,鼎身镌刻的螺旋纹竟与我袖口的指纹完全吻合。
最终的献祭仪式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夜。我收到匿名信件,内附外语楼地下室平面图,某处被红圈标记的位置写着“真相在此”。带着撬棍和镁光照明弹,我再次潜入地下室,在图纸所示方位挖出个铁盒。盒内装着林小棠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字迹癫狂:
“他们选中了我,因为我是阴年阴月生的……地下室根本不是防空洞,是1953年苏联专家设计的祭坛!那些符号会吸走人的魂魄,等到第九十九个祭品,就能打开……”
日记在此中断。照明弹燃尽的刹那,我看见无数半透明的人影从墙体渗出,最前方的少女穿着80年代特有的的确良衬衫——是林小棠。她嘴唇翕动着,而地下室的温度骤降至冰点。
铁门在背后重重关闭。
后记
次日清晨,保洁员在外语楼前发现昏迷的我。诊断书上写着“过度疲劳引发的幻觉症状”,唯有袖口那枚螺旋纹指纹无法解释。2001年旧楼拆除时,工人在夯土层下掘出九十八具骨骸,颅骨皆呈螺旋状裂痕。
林小棠的名字至今仍挂在淮北市失踪人口档案库,而那份1983年的卷宗,再未出现在任何官方记录中。
---
> 本文部分细节参考淮北师范大学建筑背景,并结合淮北市历史档案特征进行虚构创作。文中涉及的符号体系灵感源自辽代萨满教文物记载,案件逻辑参考90年代刑侦档案结构。
---
【虚构作品免责声明】
为保障各方权益,现就《诡案密档》系列创作内容声明如下:
一、作品性质声明
1. 本系列故事属文学创作范畴,故事主线、人物及核心情节均为虚构作品,与现实中的机构、事件、个人无任何关联。
2. 文中涉及\"淮北市\"相关地名及\"淮北师范大学\"等机构称谓,均采用文学化指代手法,不指向任何现实存在的具体地理位置或组织机构。
二、历史参考声明
1. 故事中引述的民俗符号、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及建筑特征,部分取材自公开的地方志文献(如《淮北市志》1998年版)及辽金时期考古研究成果,但已进行戏剧化重构与艺术夸张。
2. 所提及的\"异常事件记录册\"等档案类别,系为增强叙事真实感设计的虚构文献分类体系,不代表任何机构的实际档案管理制度。
三、使用授权声明
1. 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对本文进行影视化改编、商业出版等二次创作,确需使用的须获得着作权人书面授权。
2. 学术研究引用需遵循《着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合理范围内标注出处及作品虚构属性。
四、法律责任规避
1. 读者因误信故事真实性导致的调查行为(如擅闯废弃建筑、私自开展所谓\"驱邪仪式\"等),创作者及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2. 文中涉及的刑侦流程、民俗禁忌等专业领域描述,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及科学认知相悖的艺术加工成分,请勿作为现实行为参考。
五、特殊风险提示
1. 故事包含时空悖论、超自然现象等惊悚元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读者建议谨慎阅读。
2. 若发现与现实存在巧合的细节(如相似地名、历史事件时间点重合),请通过官方邮箱进行核实咨询。
本声明依据《网络文学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及《着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制定,最终解释权归创作者所有。
声明签署方:诡案密档创作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5年2月20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