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章 夹击乐毅,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

战鼓咚咚,杀声阵阵。

燕昭王与大舅子魏冉,坐在将台上观看乐毅练兵,陪观的还有郭隗、姬参、田伐等大臣。

乐毅站在校场南端平台上,手执令旗,指挥着劲旅健卒演练战阵。他的左边,立一大鼓;右边悬一铜锣。两个大力士,眼睛都盯着乐毅手中的令旗。令旗往前一挥,左边大力士就击鼓催战;令旗往后一摆,右边大力士即鸣金收兵。

此时,燕昭王与魏冉都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举目观看,只见场上白军、黑军分列两旁。突然鼓声响起,双方闻鼓而上,短兵相接,戈矛交错,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后一排的黑、白两军,又冲了上去。不过这两排兵卒,使的是短戟短剑。他们穿过第一排的长矛、长戈队,钻到对方阵上,以短把武器,刺杀执矛挥戈的“敌人”。

乐毅看着黑、白两军的演练,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将令旗一摆,右边大力士立即鸣金收兵。接着又一挥,左边大力士擂响战鼓。

这时的鼓声与方才的不同,比较急促、强烈,如疾风暴雨一般,震得人心跳加剧、热血沸腾。

候在校场东西两边的几十辆战车,一听到鼓声响起,就纷纷移动。战马首先拉动战车,向着对方冲去。双方一接近,车上的将士各自舞动戈、矛,挑、拨、撩、刺,用各种技法,欲置对方于死地。那战马也特别好斗,拉着战车,死命向对方撞去,对方的战马不甘示弱也冲撞过来。马与马斗成一团,车与车搅在一块。黑、白将士戈来矛去,演练得非常认真,几乎与真的战斗一样。

“步卒阵法新颖,车战打法精妙。”魏冉由衷地赞叹:“若非潜心钻研、刻苦演练,是很难练出这么好的队伍来。”

这得归功于乐毅将军的努力。燕昭王--提起乐毅,就神情激动地向魏冉说:

“他到燕国以来,一直勤于国事,忙于练兵。他令百姓尽力生产,地不许荒,时不许失,官不许骚扰,民不许游惰,男不许无妻,女不许无夫。

”他严令于朝:令在位各安职守,不许纷更;刑法一定,宁从轻而不许贪酷;赋敛照常,宁薄取而不许增加;建言之官,不许建无益之言;任事之臣,不许滋生事端;匡君以正者赏,诱君以僻者罪。

“他特别重视整顿军队,令各营核实兵将,不许虚报---名;粮饷实给,不许少侵一合;他招收壮丁,挑选必精,不许混容老弱;操练必严,不许因循苟且。赏罚公正,纪律严明。鼓之则进,鸣金则退,不许少违毫发;限之以时,勒之以刻,不可差失须臾;兵必知将,将必知兵,有如指臂,不许阻挠;步归于步,马归于马,各分营队,不许杂乱。寡人得此良臣名将,治国治军如烹小鲜。”

“大王真有福气!”魏冉羡慕地插话:“能够得到这么好的将领甫佐,燕国复兴与强大指日可待!\"

”但愿如此!“燕昭王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指着演兵场叫道:”快看,寡人的骑兵队出场了!\"

战鼓声中,黑白两支骑兵,从东南、西北冲进校场。骑兵们上穿紧身窄袖的短衣,下着长裤,脚登革靴,腰束革带,上悬箭壶,完全是月服骑射装扮。

双方都挥舞长剑,一遭遇上,就狠劈、猛砍,横挑,斜刺,杀得惊心动魄;一旦错开,他们又取出弓箭,催马返身,拉弓瞄准(因是演东,没有羽箭),双方射得非常精彩。....

乐毅传令收兵,骑射鱼贯退场。

这时,乐毅跳上将台,抱拳躬身奏道:\"三军演练完毕,请大王、魏冉将军训示。“

”好!好!演练得非常精彩,跟实战一样逼真。“燕昭王连声赞道。

”乐将军练兵有方,可喜可贺。“魏冉也高兴地赞扬道:”我代大王感谢乐将军为燕国练出了这么好的军队。“

”不敢不敢,还请多多指教。“乐毅有点腼腆地说。

”魏将军不是外人,乐将军你就不必客气。先坐下,然后请魏将军给我们参谋参谋。“

乐毅抱拳一揖,就近坐入席座。

”这几年乐将军--共练了多少兵?“魏冉问。

”步卒十万,车兵三万,骑兵七万。“乐毅欠了欠身,答道。”好!“魏冉又赞了一句,他有心用这支军队削弱一下齐国的实力,便转对燕昭王说:”大王,以我看来,这二十万人足可以与齐军一较高下。“

”齐人善战,桂陵、马陵两个战役的确打出了军威国威,我们燕国军队,纵然练到今日这个样子,恐怕还不是他们的对手。“

”不,大王切勿被已经过时的威名所吓倒。过去孙膑、田忌的确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可惜孙膑、田忌之后,就没有人再按照那种方法练兵了。新组建的齐军,纪律松散,战技不精,与孙膑的军队比,简直天差地别。“

”这太好了。“上卿姬参见有机可乘,便顺水推舟奏道:”臣建议大王立即号令三军,打进齐国直取临淄,为先王洗雪国耻。“

”不可!“乐毅急忙劝阻:”今燕国虽得大王多年休养生息,然元气未复,兵未练精,国力尚未强大。这时候与齐国开仗,非受挫不可!\"

“魏将军不是说了,齐国徒有虚名吗?”姬参反问。

“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实际上齐国仍很强大。特别这几年,伐楚、攻秦,其军力不可小觑。”

“乐将军不要妄自菲薄。”中大夫田伐站起来为姬参辩护:“三年前,你就推说兵未练,将未训,今训练出了精兵强将,怎么还用同样的话来搪塞呢?\"

“定是乐将军军务繁忙,忘了伐齐报仇也。”姬参故意刺了一句:

“大王重托,乐毅岂敢或忘?”乐毅圆睁环眼,郑重地说:“毅日日练兵,时时训将,难道不是事实?\"

”我有一事不明,谨向将军请教。“姬参也站起来责问:”将军练兵训将,治国养民究竟为了什么?前不久,齐国欲攻宋国,向我们借骑兵,将军一口就答应借给三万人。难道我们练兵训将,就是为了帮助别人打仗吗?\"

“大王与齐国订有协约,做为臣子的自然要遵守,尔等休要挑拨离间,乱我成算!”乐毅怒道。

这话极具震撼力,几乎在座的人都被震慑住了。

姬参先是一愣,接着坐下寻思,照这话的意思,他们似乎还有什么“君子协定”没有说出来。这说明自己在大王心目中,还不是股肱之臣,日后还得多方讨好,才能在庙堂之上站稳脚跟。

魏冉则敏感地意识到,燕昭王表面上认自己为亲戚,实际上却视为外人。看他与乐毅时时处处设防的样子,如不采取措施及时补救,此行目的恐难达到。

一直沉默寡言的丞相郭隗心明如镜。他知道乐毅正在暗示大王“不要宣之于口”,以免“未图人而被人所图”,看来这乐毅是个有心之人,当年他竭力推荐对了。

而昭王的心情既复杂又烦躁。他想起拜将时乐毅说的“纵有深仇,也要深藏于心”的话,觉得乐毅预先告诫,是忠心为国的表现。

但他想起先王深仇大恨,又感到焦躁不安。他继位已经十八年了。勾践十年生聚十年复仇,而他十八年来忙忙碌碌作了许多准备,到头来连半个仇也未报,想来还有什么脸面去太庙祭奠先王?

平时,他虽然闭口不谈复仇之事,心里却无时不在渴望着洗雪国耻。因此,他是赞成姬参的主张的。他也知道魏冉的来意,他想借重魏冉来刺激乐毅,尽快实现他的复仇计划。不能再等了,人生有几个十八年呢?于是他说:

“好了好了,你们都不要争了,魏将军在此,我们都听听他有何高见?\"

魏冉谦让了一会,就开始大谈天下情势:

”燕国太偏僻了,诸位屈居于此,与外界接触太少,难免孤陋寡闻。当今天下,秦齐最强。齐国想压倒秦国壮大自己,就联合燕、魏、韩三国,纠集六十万兵力攻打宋国,妄图吞并宋国称霸天下。

“然宋国乃我大秦的盟国,我大王岂容齐国欺负宋国?就在我来燕国之前,大王就派遣白起、司马错二将率领二十万大军西出函谷关,攻打魏、韩的后方。说不定,此时魏、韩联军已经退出东线战场,赶回韩、魏去扑灭后院大火了。

”而三十万齐燕联军,一进入宋地,就被卢曼、戴直二将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死死咬住,进退不得。齐王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匆忙调集十万精兵,赶往宋地支持。可以肯定,这时的齐燕边界,已经没有齐国的驻兵了。乐毅将军若趁此良机举兵攻齐,将会如入无人之境。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攻占临淄。“

魏冉这番极富煽动力的说辞,让燕国君臣神情激奋,热血沸腾。田伐更是按耐不住被鼓动起来的热情,一个劲地怂恿昭王下令出兵攻打齐国。姬参也说,机不可失,行军打仗,不乘人之危,何以取胜?直说得昭王心里痒痒的,非一试兵锋不可。

但他毕竟是个君王,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他问坐在一边闭目养神的郭隗:

”丞相,你有何看法?\"

郭隗睁开眼睛,含蓄地说:

“齐国的消息还没传回来,大王最好派个人去核实一下,再行定夺。”

魏冉一听,就知道郭隗说的是指苏秦,苏秦,苏秦还未送回情报,因此不可贸然行动。

好吧,我再说几句,让他们死了这条心吧。魏冉笑了一笑,说:“尔等有所不知,苏秦先生在齐国得宠齐王封他为武安君,赐他一座豪宅,配了两个如花似玉的美女,还有齐绢布帛黄金珠宝做陪嫁,苏先生觉得比燕国所给的待遇还要高,因此尽心尽力地为齐王奔走。这次联合燕、韩、魏三国,就是他竭力促成的。他现在赵国,想游说赵相李兑出兵帮助齐王打宋国。他一心忙在灭宋兴齐上,还有时间顾及燕国的事吗?我敢断言,他早已把你们所托之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魏冉说完,眼睛扫视着燕国君臣。

果然,君臣们如闻晴天霹雳,燕昭王脸色难看,方佛被抽干了血似的,一片死白。他后悔任用不讲信义的苏秦,他觉得是自己的经信导致了整个计划的失败。他为此感到愤恨不已。

现在怎么办?是屈居一隅混过一生,还是重新开始,继续复仇?

他在进退两难的思索中,又一次想起苏秦。他认为苏秦在敷衍、逃避,他不能饶恕,他必须予以惩罚、报复,既惩罚苏秦,也报复齐国。他要举全国之力,打进临淄,活捉齐王和苏秦!

于是,他不顾乐毅、郭隗的反对,下令三军作好准备。他说他要亲自督师与齐军决一雌雄。

乐毅力劝他不可意气用事。打仗是不能急躁的,一急就会出差错。他充耳不听,忍不住大发脾气。他说乐将军总是担心自己训练出来的军队输了,瞻前顾后怕这怕那。这样贪生怕死,不是一个好将领。

乐毅被激将法激得蹦跳起来。他说,不要再责备臣了,臣愿带兵去和齐军一决高下,如果不能击败齐国,死也不回来见大王。

燕昭王转怒为喜,他觉得终于可以向齐国一试兵锋了。魏冉会心一笑。他觉得不虚此行,回去可以向他姐姐宣太后论功讨赏了。

只有郭隗不住地扼腕叹气,他预感到十八年忍辱负重的成果,将要毁在战场上了。2

燕昭王虽急于复仇,虽对苏秦极不谅解,但头脑仍是清醒的。他决定讨伐齐国之前,先派盛庆秘密前往赵国会见苏秦,要苏秦设计配合这一次的报复行动。

苏秦看完昭王亲笔写的信,呆坐席上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大王吩咐小人定要讨个回信,苏大人如有为难之处,还可拖延一两天答复。”盛庆说。

苏秦不语,低头沉思。

“怎么办?有无缓兵之计?”心腹毕成悄声问。

“先赏盛先生一镒黄金。”苏秦抬头说。

毕成即去取来黄金,送给盛庆。

“小人住在悦来客栈,专候大人的回音。”盛庆笑道。苏秦坐立不安。原本平静的心湖,被来信搅得翻腾不止。他努力克制着烦躁,将出使赵国的前前后后梳理一遍,想从中找出理由答复燕昭王的责问。

燕昭王在信中责怪他忘恩负义,打入齐国之后一直为齐国奔走,却没有替燕国谋过一次利益。

昭王的责问一矢中的。平心而论,他到齐国后,的确曾有一度忘了自己的任务。

因为,齐潜王对他太好了。拨给豪宅,赐与美女,配备高车,还有花不完的黄金珠宝。他觉得此生的目的已经达到,还要为别人筹划什么复仇呢?

因为齐王对他恩重如山,他就更加卖力地为齐王谋利益。利用齐王的力量,清除了孟尝君的势力以后,就怂恿齐国伐宋。原来伐宋是为了消耗齐国力量,现在反过来变成增添齐国版图,帮助齐国成为山东第一霸主。

为了打胜伐宋这一战,他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他向齐王保证,一定说服赵王,出兵支持齐国攻灭宋国。

他来到赵国,找的是丞相李兑。李兑原为赵国太傅,在平定公子章叛乱中立了大功,被赵惠王拜为丞相,主管赵国的一切内政外交。

原来,赵武灵王好标新立异,倡导“胡服骑射”大获成功后,又废去太子章,立赵何为太子。不久,又想出新招,提出把王位传给太子何,称惠王。命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共同辅佐。将安阳封给公子章(即原太子),号安阳君,任命田不礼为相国,辅佐公子章。他自己退出王位,自号“主父”,只监国不管政事,终日出巡云游,悠哉悠哉,好不快活。

一天,赵惠王临朝,主父坐在一边观看君臣行礼。他见赵何年幼,王冠王服南面为君,长子赵章身材高大魁梧,反而北面舞拜于下,兄屈于弟,心有不忍。

散朝后,主父对宠妃吴娃,也就是赵何的生母说,安阳君虽同群巨拜舞,但心中似有不服,他想把赵地一分为二,使赵章为代王,与赵何并立。他这一说,却遭到吴娃的反对,便决定从此不提此事。

谁知隔墙有耳。原太子章的侍从听到了主父与吴娃的对话,便密告于赵章。赵章与田不礼商量,决定乘隙算计,伺机谋反。

转眼到了春天,又是踏青远游的好日子。主父与赵惠王同往沙丘游玩,安阳君也跟去了。

那沙丘建有二台,据说为商纣王时所筑。台上建有离官二所,主父与惠王各住一所,相隔五、六里路。安阳君所住的馆舍,正好在他们中间。

田不礼认为时机已到,就怂恿安阳君假传主父圣旨,召惠王前去探病,于半途埋下伏兵,待惠王一到就拦住截杀,然后挟迫主父立安阳君(即原太子章)为王。

安阳君派一心腹内侍,夜间召惠王说,主父突然得病,想见王一面,欲托大事。惠王急着前去探病,相国肥义觉得此事可疑,要惠王在宫中等候,他去核实一下再去不迟。肥义还嘱咐太傅李兑,定要保护好惠王。

肥义带几个人骑马前往主父住所。到中途伏兵误以为他是惠王,将他们拦住杀死。田不礼举火照看,见是肥义,不由得大惊失色说:

“事情既已发生,必须趁别人尚未发现,连夜袭击惠王,或许还能成功。”于是拥着安阳君前去攻击赵惠王。

李兑因有肥义吩咐,已预作准备。他教心腹高信守住宫门,自已从后门溜出去调兵。

田不礼等人围住王宫,相持到天亮,高信命兵卒爬到屋顶发箭,射死外面不少人。箭发尽了,就用飞瓦掷下。田不礼命人用巨木撞击宫门,响声如雷,惊心动魄。

赵惠王正在危急之际,只听得宫外喊声大震,有两队兵马前来杀贼,为首的正是李兑与公子成。田不礼见太傅带兵来救,心慌胆怯,没有几个回合,就带着叛军四处奔逃。李兑解了此难,立一大功。

安阳君兵败,问田不礼道。

“今当如何?\"

”只有紧急去向主父哀求,必给庇护,我将尽力抵拒追兵。“田不礼道。

安阳君单骑奔向主父宫中,主父果然开门将他藏了起来,毫无一点为难之色。

田不礼抵挡不住追兵,被李兑一剑刺死。李兑想安阳君无处托身,必然躲进主父宫中,便领兵将主父住所团团围住,并喝令打开宫门。

李兑仗剑当先开路,公子成随后跟进。两人一同去见主父,叩头道:

”安阳君造反,法所不宥,愿主父将他交出,严加惩处。“”他没有来我这里,二卿可到别处寻找。“主父说。二人再三禀告,主父都不松口。李兑无奈,便指挥亲兵数百人,遍搜宫中,从复壁中搜出安阳君拖了出去,拔剑斩断他的头。

”你为何这样性急?“公子成诧异地问。

”若遇上主父,万一争夺起来,我们要抗拒便是非礼;若任他夺去又失了反贼,不如杀了干净。“李兑直率地说。说完,提着安阳君的头,从宫内走出,听到主父哭泣声,又对公子成说:

“主父开宫纳章,已是同情他了。我等围住主父官室,杀了安阳君,未免伤主父之心。事平之后,主父一定加罪,我等将被诛灭九族。惠王年幼,没有主张,和他商量也没用,不如我们两个自作决定算了。”便吩咐兵卒,不许解围。

李兑又假传惠王命令,说所有在宫中的人,先出来的免罪,后出来的就是与反贼一党,一概灭族。

官内侍从听到这个命令,都争先恐后地奔出宫来,只剩主父一人没有出来。主父叫人,没有一个答应,想要出官,官门早已锁上。被关了几天,饿得发疯。庭中树上有雀巢,乃取雀卵生食。过了十几二十天,主父竟被活活饿死。

主父既死,外人不知。李兑等人还不敢进去,直到过了三个月,方才开锁进宫,见主父尸体已经干枯,公子成与赵惠王一起到沙丘宫看殓发丧,将主父埋葬在代地。

赵惠王回都,以公子成为相国,李兑为司寇。没多久,公子成死了,李兑升为相国。公子胜因阻主父分王之谋,赵惠王便把平原地方封给他,号为平原君,与孟尝君齐名。

李兑借口惠王年幼(其实也已二十八、九岁)需要辅佐,便事事专权。凡未经他的许可,谁也别想染指。久而久之,李兑变得越来越霸道,赵国的内政外交全都落入他的手中。

李兑主张联合齐国,重新建立合纵阵线,共同扼制秦国向东扩充。

因此苏奏出使赵国,目的就是游说李兑,把李兑拉拢过来,伐宋的事就有望成功了。

苏秦知道李兑贪婪,对欲望大的人须用“飞籍之术”。他先用花言巧语,诱使李兑道出自己真实意图,然后再对李兑加以褒扬与推崇,以此赢得对方的诚心合作,达到“飞而箱之”的目的。他装着很信任李兑的样子说:

“齐王派鄙人专程而来,是想向李相国说明原委,齐国准备攻打宋国,希望能得到李相国的支持。“

”恐忙不好办。“李兑为难地说:”纵使我赵国支持你们,秦国也会出来干涉,谁不知道宋国是秦之与国呢?\"

苏秦不理李兑这一套,仍装做神秘的样子说:

“寡君郑重许诺,只要李相国同意出兵协力攻宋,以后不论是谁攻下的,寡君都愿意将定陶送给李相国做封邑。”

李兑眼睛一亮,却又有所顾忌地说:

“只忙李某福份太浅,受纳不起这么丰厚的礼物啊!\"”定陶是块肥肉,秦国魏冉早就想夺它为封地了,丞相不取,早晚也会被别人取走。“

”先生这话有点意思,“李兑很感兴趣地说:”但不知齐国如何攻打宋国?\"

苏秦凑过脸去,悄声说:

“齐王征调燕国三万骑兵,与田触(即触子)率领的十五万兵马组成齐燕联军,南下攻打宋都睢阳。如果丞相出兵十万,就与田达(即达子)将军汇合,组成齐赵联军共二十五万人,专攻宋之定陶。定陶到手,就送给丞相做封地。”

“李某向来洁身自好,不敢强取豪夺。”李兑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只是天赐不取,反受其谷。既然贵国大王如此看重我,李某敢不从命?\"

李兑就命赵国第二号人物韩徐为率精兵十万,随苏秦前往麋丘集结。

韩徐为拒绝受命。他是亲秦的,主张联合秦国,共同抗击齐国。韩徐为掌握赵国兵权,没有他的命令,谁也别想调动一兵一卒。

苏秦正想去游说韩徐为,没料到盛庆带着燕昭王的密信来到了邯郸。

昭王明确要苏秦配合燕国报复齐国,顿时把他的全盘计划全给打乱了。

他立在窗前心乱如麻,大半天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毕成送走盛庆后,悄悄地回到内室。毕成见主人愁眉紧锁,郁郁不欢,知道还在为燕昭王的来信所烦恼。他吩咐厨子备了酒菜,邀苏秦入席借酒浇愁。

“其实要解决这事也不难。”毕成夹了一块肉,边嚼边说:“只要大人回到燕国这边来,答应昭王的要求,事情不就迎刃而解了?\"

”你是说鄙人真的忘恩负义了?“苏秦端着酒爵,送到唇边又停住问。

”大人是许下宏愿后才来到齐国的。既然答应助燕乱齐在先,就要说到做到,信如尾生高。“

苏秦内心一震,放下酒爵沉思起来。

他离燕五年,头三年是为燕国谋了些利益,比如离间齐楚关系,促使齐王与昭王订立”友好协约“,退还被占去的十座城池,又撒了齐国北部的边境驻军,给燕国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可是后来,随着齐王对他信任度的提高,他渐渐地疏远了离燕目的,全心投入灭宋兴齐的事业中。

燕昭王对他的知遇之恩,燕太后与他的深情厚意,都在他的脑海中不时地闪过。他坐不住了,推开酒席站了起来。他又开始转来转去,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他发现自己确实是忘了昭王之恩,负了燕太后之情。他问心有愧。

他痛下决心,重新做尾生那样的人,为了昭王和太后,守信到底,至死不渝。

”你说有何办法?“他停住脚步问。

”大司马韩徐为不是主张联秦反齐吗?“毕成呷了一口酒,说:”大人可去劝他,接受丞相之命,带兵前往齐国。表面上协助齐军攻打宋国,暗地里与燕军联合,一起谋划攻齐计划。“

”这步棋太险,一旦暴露将全军覆没。“苏奏忧虑地说。”不冒大险,焉能获取大利?只有这条路可走,大人别无选择了。“

苏秦万般无奈,只好找韩徐为游说。

韩徐为闻言大喜,满口答应愿率军前往齐国协助攻宋。

苏秦修了一封密信,交盛庆呈给燕昭王。

盛庆喜出望外。他说这次率领骑兵前往齐国的主将是张魁,他为副将。只要赵燕联合,从背后袭击齐国,齐国必败无疑。

苏秦嘱他注意保密,谋而不密,后患无穷。

盛庆离开邯郸,连夜赶回燕下都。

韩徐为主动到丞相李兑处请缨赴齐参战,李兑感到意外。回想昨日韩徐为坚决不肯出征,今日为何一反常态自来请缨?觉得大有蹊跷,便引诱韩徐为道出实情。韩徐为为人率直,爱听恭维之辞,经不住李兑一番抬举,就把苏秦的计划说了出来。

李兑骤然间如闻惊雷,想不到苏秦乃是燕国的间谍,他不动声色,装着与韩徐为很亲近的样子说:

“我觉得助齐、攻齐都不妥当,对我们赵国有百害无一利。助齐攻宋,将引起秦国不满,坏了秦赵关系;而攻齐,眼下时机还不成熟。燕、魏、韩都被齐国拉拢,形成四国合纵。这时候我们去攻击齐国,必然势孤力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经此一说,韩徐为也放弃了攻齐的打算。

李兑亲自率领侍卫包围了苏秦住所,宣布苏秦离间赵、齐关系的罪名。命侍卫拘禁苏秦于馆舍内,不准离开一步,然后修一密书,紧急送交齐湣王。

齐潜王对苏秦做间谍一事半信半疑,觉得个中定有隐情,毕成寻机进谒了湣王,说赵国的相国李兑害怕得罪秦国,不敢出兵助齐攻宋,又担心坏了齐赵关系,便想了个罪名拘禁苏秦。

齐潜王问计于毕成,毕成建议潜王将前年从宋国夺来的蒙邑送给李兑。李兑得到实惠,定会出兵助齐攻宋。湣王觉得这个办法甚好,同时他也不愿把将要夺到手的定陶送给李兑,便派中大夫公玉丹,捧着蒙邑地图赶到赵国。

李兑得不到定陶,一气之下,将地图撕了个粉碎。

3

燕昭王阅毕苏秦来信,大喜过望,即命乐毅择日出征。三天后,乐毅率领十万大军出发,昭王与众臣一起送到易水河边。

乐毅率众将士跪在地上,个个手中都捧着陶碗。昭王抱着酒坛,--为将士们斟酒。

斟毕,乐毅与将士们一仰脖子,一口喝干,然后哗啦一声拜倒在地。昭王含泪上前---扶起,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为先王报此深仇。乐毅与众将士齐声高喊:“报仇!报仇!”那整齐的声音有如夏日惊雷,在易水上空久久地滚动着。

乐毅率十万大军渡过了易水河。

当乐毅率军向燕齐边界进发时,秦将司马错已经攻下了魏国的武始。他留下两万人马守住城池,自己带着八万精兵连夜向韩国的新城挺进。

司马错赶到新城郊外,白起的十万大军才刚刚扎下营盘。于是两军合一,组成一支十八万人的大军团,一齐攻打韩国新城。

新城乃伊阙的外城。韩国为了保护伊阙要塞,两年前新筑了这座城池。城高五丈,基宽二丈,以土夯实,颇为坚固,拱卫着伊阙,且有附属城堡的性质。

要攻破伊阙,须先拿下新城。白起的大队人马还没到达新城之前,就挑选三百名勇猛机灵的健卒,扮成外出砍柴的韩民,随着晚归的人群,混进新城隐蔽起来。他们约好暗号,见白起、司马错的兵马一到,立即举火为号,杀死守门士卒,打开城门,将秦军引入城内。

新城一破,伊阙岌岌可危。

要进入伊阙城,须经过一道关口。这就是两边高山对峙,中间建一关城的伊阙关塞。白起、司马错兵指关前,摊开地图,研究起破关方略来。

韩国第三任国王韩谷韩厘王,一听说白起、司马错的名字,就吓得面如土色。他抖抖索索地在官中转着圈子,活像没了头的苍蝇在打转。

伊阙守将韩基站在一边,一个劲地句韩厘王要人。韩厘王哭丧着脸说,寡人的精兵良将都到襄陵去了,叫寡人再到哪儿去要兵马?

韩基灵机一动,建议韩厘王去向魏王借兵。韩厘王一拍大腿,说:

“成,寡人就去大梁一趟。”

魏昭王魏敕,正为武始的失守感到痛心疾首。他知道,武始乃轵邑的外围。轵邑若被占领,河水以北占魏国一半的土地,将消失在魏的版图上,划归秦国所有。因此,魏昭王见韩厘王来借兵,便没好气地说:

“寡人武始被占已经自顾不暇了,还有什么兵力,借给贵国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来临,身边队友全是大佬

喜乐平安

纪元的黎明

家有小妖

在哈利波特学习魔法

奇怪的飞鱼

反派师兄,我家师妹都重生了

浩瀚海渊

萌妻来袭!冰山先生你别跑

谈毛线

涅盘重生:邪医归来后都颤抖吧

Y咏苼芝恋